SGRA报告(中文)

  • 陈䶮 “SGRA-V CAFE文化论坛 从《鬼灭之刃》看日本动画的文化力”报告

     原文为日语,中文翻译:于寧 第15届SGRA-V CAFE文化论坛于3月20日(周六)举办。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文化论坛的听众均通过线上形式参加,但也得益于线上举办方式,论坛导入同声传译和即时翻译,实现了中日韩三国语言同期进行。本次论坛在策划、筹备、活动当天运营等各环节中,为做好新冠病毒应对以及探索新的线上形式的可能性,需要进行各种全新的尝试,但在听众的积极参与和财团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本次文化论坛被成功“打造”成为令来自世界各地将近200位听众满意的网络研讨会。 本次文化论坛的主题设定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两年前以中日电影交流为主题的SGRA中国论坛在北京举办,以此为契机,我有了希望举办“动漫”相关主题论坛的想法,并于2019年度的中国论坛,邀请大冢英志老师就“媒体组合”这个被认为是日本漫画・动画产业特征的现象做了演讲。当时反响很好,于是就想在东京举办的SGRA CAFE文化论坛上也举办一次动漫相关主题的活动。最初想的主题是“动漫的文化研究”,但一直没能确定导入这个主题的具体的“入口”。因为动漫研究的历史虽然不长,但随着媒体的发展,动漫自身的存在方式一直在持续急速变化,也因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家、时代以及现象的事例比预想的要多得多。 就在我为此烦恼之际,《鬼灭之刃》这部话题之作横空出世,时机堪称完美。票房收入超过《千与千寻》跃居历年排行榜榜首,它不仅吸引了原作粉丝,还引起了世界各地动漫粉丝甚至原本对动漫不感兴趣的人们的关注。于是火速联系动漫研究专家津坚信之老师,请他就“从《鬼灭之刃》看日本动画的文化力”这个主题构思演讲内容。巧的是,津坚老师的著作在中国和韩国均被翻译引进,可以说是本次三国语言举办的网络研讨会的最佳人选。 演讲当天,同声传译的老师们自不必说,投影的演示文稿也使用了三国语言。此外,为了即时将汇集到网络研讨会平台问答栏中的评论翻译成其他两国语言,也安排了渥美奖学生在线待命。论坛准时开幕,首先由2016年度的奖学生全相律(来自韩国)介绍了渥美财团和SGRA的基本信息,然后由笔者(来自中国)对演讲嘉宾津坚老师进行了介绍。这部分的人员安排显示了本次论坛运营方的用心。 论坛第一部分是津坚老师的演讲,老师首先分析了《鬼灭之刃》大火的原因,并对火爆状况做了说明。之后老师解释称,《鬼灭》剧场版仅以原作粉丝为受众制作,而且该商业模式在很久以前就在日本动漫业界确立,所以它出圈成为空前大热的作品是谁都没有想到的。吉卜力工作室的制片人铃木敏夫说过“(票房收入)到100亿日元是作品的实力,超过了就是社会现象”,对这次“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专家都作出了分析,而津坚老师也举出了两点不可忽视的事实。第一,受新冠病毒传染扩大的影响,大量电影上映延期,电影院中由此产生的空档被用来集中放映《鬼灭》。有一家电影院出现了4块银幕间隔15分钟放映的情况,这在平时是不可能的。 第二,剧场版《鬼灭》画面绝美,故事性强,高超的品质让原作粉丝非常满意,在初期阶段的原作粉丝观看期(10天突破100亿日元)的口碑极佳,原作粉丝以外的观众产生“既然评价这么高那就去看一场”的想法,从而产生了非常大的加乘效应。这个“加乘效应”促成了“票房收入历代之首”的结果。题外话,《鬼灭》的台词“全集中”似乎开始在现实世界的各个场景中被使用,津坚老师举例称“总理大臣在国会也用过”。 那么,这个火爆的《鬼灭之刃》现象在日本动漫史中应该如何定位呢?津坚老师整理了日本动漫自1960年代走过的历程,分析了它的“魅力”所在。 《白蛇传》是日本首部长篇动画电影,是战后的代表作。在它公映后,1963年的电视系列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开创了日本动漫的“特征”与“传统”。每周播放1集,每集30分钟的模式确立下来。当时世界各国对电视动画的供给都不多,在这样的状况下,当时领先的美国的电视动画1集片长5到10分钟,仅介绍一个笑料,这是当时的主流。而日本动画1集的片长是30分钟,可以将角色的情感刻画得更加丰富。之后,随着时代的演变越来越多的电视动画被制作,但1集30分钟的模式在日本延续至今。 进入1970年代以后,电视动画《宇宙战舰大和》(1974年)和《机动战士高达》(1979年)侧重不以儿童为受众的复杂剧情和角色的心理描写,确立了以“年轻人(young adult)”为受众的在世界范围内都少见的类型。自此时起,电视动画的人气作品会以原创故事制作长篇动画在电影院上映,被称作“剧场版”的新类型诞生了。通过上述两点,以人气漫画为原作改编电视动画,之后创作剧场版,这一系列的创作风格成为了一种定型,而这也延续到了《鬼灭之刃》。 80年代,日本动漫业界迎来了漫画杂志《周刊少年JUMP》连载漫画改编电视动画的全盛期,大量代表作(《龙珠》《灌篮高手》《幽游白书》《浪客剑心》《海贼王》等)各自引领了不一样的风潮。而吉卜力工作室进入专业创作期也是在80年代。宫崎骏导演的《风之谷》(1984年)、《天空之城》(1986年)、《龙猫》(1988年)等对现代进行尖锐批判的一系列带有社会性的作品受到了之前对动漫不感兴趣的观众的关注。 90年代以后,以人气漫画为原作的制作风格与吉卜力的原创动画电影均取得发展,并且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数码化也不断推进,日本独特的数码技术获得发展。 对日本动漫的历史进行如上梳理后,津坚老师总结了日本动漫的“独特性”与“文化力”。类型多样且以年轻人为受众,此外,日本动画以2D(二维)数码而不是3DCG(三维计算机图形)为中心发展,并作为新的日本文化向国外输出,引发了对动漫舞台原型的国内景点的关注和动漫中出现的日本料理的流行等现象。 在干货满满的演讲之后,进入论坛的第二部分对谈。我作为采访者,围绕着3个话题与津坚老师展开对话。第一个话题与在演讲中未被提及的《鬼灭》剧情内容相关,与历来的JUMP系主人公相比,《鬼灭》主人公的角色设定“成长速度缓慢”、“相对更弱”。津坚老师认为,这与之前的作品并没有太大不同,依然按照日本动画的传统在表达中强调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针对“今后谁会看日本动漫”、“观众的多样化及变化会不会影响日本动画”等话题,津坚老师主张,以海外观众正在大幅增长这个事实为前提,应该自初始就以全世界为受众对日本动漫进行策划、制作。 最后一个话题是关于“anime”和“animation”的用法上的区分问题,这与津坚老师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点相关。津坚老师解释道,根据商业anime与艺术系animation的区别、家庭向与成人向的类型区分以及制作风格的不同、地域差异等,对用语的定义也会不同(比如说在欧美《宠物小精灵》被归入家庭向,吉卜力被归入“anime”,迪士尼则被归入“animation”等;而在中国也存在“动画”与“动漫”等用语的区别)。并强调说对于此类用语用法上的区分,具体分析其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中的变迁史有助于增进理解。 第三部分是观众提问环节,由2012年度渥美奖学生Sonja Dale从众多提问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其中有“日本动画的海外开展”、“开始动漫研究的契机”以及“日本动画中的暴力表达”等问题,津坚老师和笔者从各自的经验与理解出发对此作了回答。 本次线上版SGRA CAFE文化论坛首次实现了三国语言间的同声传译和即时翻译,它虽已圆满落幕,但据说SGRA计划活用此次经验,以后再追加英语的即时翻译进一步向全世界传达信息。今后的网络研讨会将会呈现何种盛况,值得期待。  当天的照片请点击此链接查看 问卷调查统计请点击此链接查看 日语版报告 <陈䶮 Chen Yan>京都精华大学漫画学部专任讲师/2017年度渥美奖学生。北京大学学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硕士・博士课程满期退学。研究领域:动漫史/中日动画・漫画交流史/“动漫”、“IP”概念史等。研究之余,以多栖创作者及策划人身份活跃于中日内容产业界。
  • 金 Kyongtae「第5回国史对话会议报告:在传染病时期回顾传染病历史」

    (原文为日语,中文翻译:陈璐) 2021年1月9日举办了“第五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此次会议主题是“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从去年1月在菲律宾召开的第四届国史对话会议结束为止,不, COVID-19肆虐后,谁也没预料到这次的危机会持续到第二年1月。第四届会上三谷博老师提到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主题,可能就是先见之明,这也成了符合这个时代的讨论主题。 这次对话是在网上举办的。从技术层面上找到了在这场危机中也能继续对话的方式。但是,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工作人员为了让大家都能顺利用新形式对话做足了准备。对话正式开始前进行了很多预演,当天也从早上就开始准备。我想再次感谢事务所为我们与会者做出的充分准备。 迄今为止每次会议都会邀请许多演讲者和讨论者,召开为期2至3天的研讨会。但是,这次会议只从各国各请一名演讲者和讨论者,确保了会议的集中度和效率。不同时间段上虽然人数有变化,但据统计发表者、讨论者和小组成员共38名,一般参加者93名,同声传译等工作人员20名,共计151名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两场进行。第1场由村和明老师主持进行了3个主要发表和指定讨论,第2场由南基正老师主持自由讨论。两场结束后还举办了与会者的自由参加的线上联欢会。 第1场开场是渥美财团常务理事今西淳子女士的欢迎致词,之后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赵珖老师致开幕辞。赵珖委员长说19世纪疫情大爆发的相关研究将赋予当下21世纪,也就后疫情时代(Post-COVID19)下展开的新“国际”问题提供一个解决规范。并且表示了希望国史对话会议继续办下去的愿望。 第一个是朴汉珉老师(东北亚历史财团)的发表 “开港期朝鲜的霍乱流行和开港场检疫问题”。主要谈到釜山、仁川、元山等朝鲜初期的开港地霍乱流行,检疫因此受到了困扰。3个港口与各国的国民保护呈现出相反的利害关系。朝鲜政府之后积累经验,于1887年制定朝鲜政府检疫章,一直沿用至1893年。 第二个是市川智生老师(冲绳国际大学)的发表 “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传染病对策和通商港口”。市川老师说他很惊讶与朴老师有相似的主题和问题意识,期待能对彼此的研究有所帮助。此次发表以日本开港场横滨、长崎、神户为对象,集中讨论了日本人社会和外国人社会的关系。经过混乱的时代,直至1890年代后日本政府才实行了传染病对策的一元化。  第三个是余新忠老师(南开大学)的发表“中国卫生防疫的近代演变和性格”。与前两个发表不同,这个发表这是从宏观角度看卫生在中国的意义和实际情况,以及近代以后的变化。另外,通过与当下疫情的比较,提示出国家、地区、个人作用的共同思考的主题。 接着,是对3个发表的指定讨论。指定讨论者也由这3个国家的研究者组成。(分别是明知大学的金贤善老师、京都大学的盐出浩之老师、首都师范大学的秦方老师)。指定讨论没有“指定”某个发表内容作为讨论对象,而是讨论此次所有的课题,展开了更广泛的讨论。讨论者指出了,在传统卫生防疫的含义、近代以后国家开始主导防疫的过程、传染病带来近代化的同时伴随出现的无形的划分,以及围绕卫生和防疫由哪个国家主导的竞争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有必要留意关心殖民地的卫生和防疫问题、以及国家以下的单位、国家和底层相连接的共同体问题。 第2部分是自由讨论。在自由讨论之前,刘杰老师(早稻田大学)整理了论点,刘老师在整理各个发表内容的同时,还整理了事先由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中的共同问题。应对跨境人群传播的传染病,首选方法是国家封锁边境,这关系到主权问题,但此后的信息共享和跨境应对成为了重要课题,国家-地区-个人的联系、社区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工作都至关重要。另外,发言中刘老师还指出如何理解其中的共存性和对立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接下来是小组成员的评论和提问。其中不仅有直接发言的,也有利用聊天功能提问的。传染病自古以来就易引起对当权者的不信任,因此近代以后传染病仍与国民的政治意识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其中,主权与传染病之间的力量关系、各国民众的意识和民族主义高涨的关系、传染病流行时三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共同应对的情况等,都成为提问的焦点。对此,发表者认真作答,指定讨论者和小组成员相继补充评论,以致时间都不太够。 自由讨论环节之后,宋志勇老师(南开大学)进行了总结,明石康老师也做出了评论。这是值得载入历史的围绕恰当主题的“对话”,是让我们思考全球化中各国的社会责任、该传播什么样的社会信息的时间。在总结评论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各国可以更自由地从相互学习的立场上寻找解决方案,因此互相比较分析对方的观点是这个聚会的初衷,这无论是对未来还是对地球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谷博老师(迹见学园女子大学)在闭幕致辞中讲到了以下四点。①不能因大爆发的事态而再次分裂或扩大分裂 ②期待这次会议能成为国家-民众-学者之间展开合作关系的重要契机 ③“国史对话”的宗旨是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尽管网上会议有所局限,但是这次会议完成了重要的对话 ④我很希望看到这次的会议能成为跨越历史学界限的出发点。最后,向翻译和同声传译的各位工作人员,以及渥美财团的奖学生们表示了感谢。另外,他还表达了希望今天参会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今后都能一直保持交流。 会议结束后,还以联欢会的形式举行了非正式的自由的“聚会”。我时隔一年和在菲律宾召开的“第四届国史对话”会议上见面的各位重逢,非常愉快地进行了对话。第一次参加“第五次国史对话”的各位也很快熟悉了起来。不生硬的共同主题,自备的饮料和下酒菜,像这样在网上见面不也很好吗?因篇幅有限,我很遗憾没能充分介绍参加会议的各位的发言内容。  当天照片 问卷调查结果 日语版报告 韩语版报告  ■ 金 Kyongtae(Kim Kyongtae)韩国浦项市生人。韩国史专业。于高丽大学校韩国史学科博士课程期间的2010年~2011年作为外国人研究生在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文化研究专业(日本史研究)进修。2014年取得高丽大学校韩国史学科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高丽大学校人文力量强化事业团研究教授,现任全南大学校历史教育科助理教授。对战争破坏性、以及伴随战争产生的受害地区和平史问题感兴趣。主要著作《壬辰战争时期讲和谈判研究》(博士论文)。 
  • SGRA 报告 No. 90 第四次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 “东亚”的诞生―19世纪国际秩序的转换―

    SGRA 报告 No. 90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3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第四次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东亚”的诞生―19世纪国际秩序的转换―2021年 2月 11日发行 〈论坛主旨〉在十九世纪以前,东亚区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它们各自分别与外国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是,当西方将国际化的运动推进到北太平洋的时候,中、日、韩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通信方面,都变得紧密起来,其中将“东亚”看作是一个整体区域的想象力应运而生。这次会议的主旨就是以东亚国际秩序的这种变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各国国内秩序的变化为主题,展开一场国际性的对话。当西方国家抱着对商业的极度关心,并以新的交通、通信和军事技术再次出现在东亚这一地区时,中国、日本、朝鲜是如何认识西方世界的?传统的知识体系与此如何融合交错?不管是哪个国家,它们在抵触的同时,也萌生了对新学的憧憬,于是,一方面是对传统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传统的重建,这两种尝试同时进行。如在日本,当洋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轴时,将天皇置于秩序的核心、家族中儒家的男子优越观念,也成为一般现象。对于西方的这种抵触和憧憬,各个国家融合交错的方式不同,从而也产生了至今为止不同的文化。西方的到来,促使各国奋起自卫,其结果是使各个国家演变为“国民国家”。尽管这种演变有早与晚的区别,但却使彼此之间的国境日益明确,也诞生了促使内部团结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西方带来的海运网,也促使人们走向国境之外。除走向东南亚之外,大量的中国劳工还涌向美洲大陆。以前几乎无人出国的日本,也开始有移民飘洋过海。在朝鲜,移民虽然不多,但却出现了外国留学生和政治亡命之士,并最终对国家的未来给予了很大的影响。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及跨越国境的移民、留学、亡命等的相互交错,使历来的东亚的秩序在国际关系和国内秩序两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预示着二十世纪大变动的来临。本次会议将以上述一系列问题为课题,分三个分科会,对各国国家的情况加以比较、讨论,从而从总体上把握十九世纪东亚地区所发生的大转折。  〈目录〉第一场 开幕[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开幕致辞】 第4届 韩国、日本、中国国史对话可能性圆桌会议致辞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欢迎辞】 19世纪的菲律宾 —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为中心— Maquito Ferdinand(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校)【主题演讲】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评议】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读后感1 宋 志勇(南开大学)【评议】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读后感2 朴 汉珉(东国大学)第二场 对西方的认识[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发表论文1】 19世纪东亚的国际秩序和对“万国公法”的接受吸收—论其在日本的情况 大久保健晴(庆应义塾大学)【发表论文2】 19世纪后期东亚三国克服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以1880年代初朝鲜的门户开放政策为中心— 韩 承勋(高丽大学)【发表论文3】 魔灯镜影—18-20 世纪中国早期幻灯的放映、制作与传播— 孙 青(复旦大学)【答疑讨论】 对第二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三场 对传统的挑战和创造[主持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 )]【发表论文4】 18、19世纪的女性天皇和母系天皇论 大川 真(中央大学)【发表论文5】 日本民法的形成及其在殖民地朝鲜的实施—以制令第七号《朝鲜民事令》为中心— 南 基玄(成均馆大学)【发表论文6】 传统与创制—19世纪后期中国的洋务运动— 郭 卫东(北京大学)【答疑讨论】 对第三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四场 跨越国界的人的流动[主持人 :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 )]【发表论文7】 东亚公共领域的诞生—19 世纪后半东亚的英文报刊、中文报刊和日文报刊—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发表论文8】 日本社会对金玉均流亡的认识与应对 韩 成敏(大田大学)【发表论文9】 近代中国女性的游移经验与妇女“解放”框架的再思考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答疑讨论】 对第四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五场 综合讨论[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受邀讨论人 :青山 治世(亚细亚大学)、平山 升(九州产业大学)、朴 汉珉(东国大学)、孙 卫国(南开大学)第六场 自由讨论[主持人 :南 基正(首尔大学 )] 总评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后记明石 康 /金 泰 /大川 真 /南 基玄 /郭 卫东 /朴 汉珉作者简介与会者名单
  • SGRA 报告 No.86 第3 次“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 “十七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由乱转治——”

    SGRA 报告 No. 86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59 届 SGRA 论坛演讲记录第 3 次“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十七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由乱转治——”2019年 12月 22日发行 〈论坛主旨〉 在东亚地区,“历史和解”问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通过和约与联合声明,国家间的和解可以在法律层面得以成立。然而,在国民层面,和解却举步维艰。因此,这种状态很难说达到了真正的国家间的和解。历史学家们能够为历史和解做出怎样的贡献呢? 以公元 1600 年为节点的一百年,是东亚第三次陷入政局动荡的年代。一方面,明朝大力撒网全球以寻求的白银资源这一难题被日本所化解(日本从朝鲜吸取银冶炼技术,生产量大幅度提高),东亚经济交流日益紧密;另一方面,经济腾飞又催生出东亚各民族对政治霸权的诉求,即日本的丰臣秀吉和满清皇太极前后策动的朝鲜入侵,以及满清入关。 经济领域相互依存和各国争霸的同时进行所带来的大规模战乱,以及接踵而来的长期稳定对现代东亚来说也具有深刻的反省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本次会议的目的并不在于达成某种共识,而是希望在确认不同立场拥有不同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来加深相互理解。 〈目录〉第一场 [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主题演讲】17世纪东亚历史的发展及其特点 ――如何认识17世纪世界史中韩国历史之流变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第二场 [主持人 :杨 彪(华东师范大学)]【报告1】 从韩国的角度看壬辰倭乱/崔 永昌(国立晋州博物馆)【报告2】 欺瞒还是妥协――壬辰倭乱期间的外交交涉/郑 洁西(宁波大学)【报告3】 “壬辰战争”的议和交涉/荒木和宪(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第三场 [主持人 :李 命美(韩国外国语大学)]【报告4】 从“礼”的视角再考丙子胡乱/许 泰玖(天主教大学)【报告5】 “胡乱”研究的注意点/铃木 开(东京大学)【报告6】 喇嘛教与17世纪的东亚政局/祁 美琴(中国人民大学)第四场 [主持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报告7】 日本的近世化与土地・商业・军事/牧原成征(东京大学)【报告8】 壬辰倭乱至丙子胡乱时期唐粮性质的研究/崔 妵姫(国学振兴院)【报告9】 清代中朝关系特点与“东亚”秩序格局/赵 轶峰(东北师范大学)第五场 [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自由讨论】 讨论者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金 甫桄(嘉泉大学)/会议总评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第六场 [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综合讨论】 关于迈向和解的历史学共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发言人 :[日本]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     [韩国]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朴 薰(首尔大学)     [中国・台湾] 杨 彪(华东师范大学)、王 文隆(台湾政治大学)、在日学者 :段 瑞聪(庆应大学)后记金 泰 / 村 和明 / 孙 军悦 / 刘 杰报告人简历与会者名单  
  • SGRA 报告 No.82 第 2 次“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 “蒙古袭来与 13 世纪蒙古帝国的国际化”

     SGRA 报告 No. 82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SGRA 报告 No. 82(cover)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57 届 SGRA 论坛演讲记录第 2 次“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蒙古袭来与 13 世纪蒙古帝国的国际化” 2018 年 8 月 22 日发行  〈论坛主旨〉 在东亚地区,“历史和解”问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通过和约与联合声明,国家间的和解可以在法律层面得以成立。然而,在国民层面,和解却举步维艰。因此,这种状态很难说达到了真正的国家间的和解。历史学家们能够为历史和解做出怎样的贡献呢?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于 2015 年 7 月召开了第 49 届 SGRA(关口国际研究会)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东亚的公共财产”与“东亚市民社会”的可能性。在讨论之中,我们认为应该首先构筑起东亚“学知的共有(公共)空間”亦或是“学知的平台”,通过这一工作,为东亚提供更多的智慧,以资区域和解,我们确信,这一过程是具有非凡意义的。2016 年 9月举办的亚洲未来会议,成为了构筑这一平台的时机,我们为平台设定了“国史对话”主题,并在会议中召开了第一届“国史对话”。至今为止,我们三国学者之间已经举办了各种内容的对话,但是在各国历史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国史研究者”们还没有进行过深入的对话。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决定首先在东亚这一范畴内摸索各种使探讨历史对话成为可能的条件。具体方案是基于三谷博老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葛兆光老师(复旦大学教授)、赵珖老师(高丽大学名誉教授)的演讲,共同讨论三国各国历史中是如何处理在亚洲区域发生的史实的。 第二届对话对话中,为了更加具有建设性地理解本国与他国历史间的关系,我们将主题设定为“蒙古袭来与 13 世纪蒙古帝国的国际化”。将 13 世纪上半叶发生的“蒙古袭来”放在各国“国家历史”中讨论的时候,日本会强调日本文化独立这一视点,而中国会一面将蒙古(元朝)看作本国历史的一部分,一面却将“蒙古袭来”当作是蒙古、日本与高丽之间发生的中国以外的历史事件。但是,从东亚视野来看,蒙古建立的元朝对高丽与日本的入侵唤醒了各国的自我意识,这一历史事件正象征了政治层面上华裔秩序的一种变奏。我们十分期待,在“国史”与东亚国际关系史的接壤处,蕴藏着崭新的历史认识。 当然,出于本会议的宗旨,目的是客观看待现存的多种历史认识,并非是通过“对话”得到某种共识。  〈目录〉开幕议程 [主持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基调演讲】 “后蒙古时代”? ——重新审视14-15 世纪的东亚史葛 兆光(复旦大学)第 1 讨论小组 [主持人 :村 和明(三井文库)、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发表论文1】 作为蒙古影响力一环的“蒙古的袭来” / 四日市康博(昭和女子大学)【发表论文2】 异密阿儿浑及他在呼罗珊等地进行的两次户口调查 / 朝克图(内蒙古大学)【发表论文3】 解读蒙古袭来绘词---以两个“奥书”的研究为中心 / 桥本雄(北海道大学)第 2 讨论小组 [主持人 :徐 静波(复旦大学)、娜荷芽(内蒙古大学)]【发表论文4】 从古代蒙古人的姓名看蒙古人与外族的关系 / 额尔敦巴特尔(内蒙古大学)【发表论文5】 蒙古帝国与火药武器 / 向 正树(同志社大学)【发表论文6】 朝鲜王朝所修高丽史书对元东征日本的历史书写 / 孙卫国(南开大学)第 3讨论小组 [主持人 :韩承勋(高丽大学)、金冏泰(高丽大学)]【发表论文7】 东征日本中高丽忠烈王的政治意图 / 金甫桄(嘉泉大学)【发表论文8】 对蒙战争及其讲和过程与高丽政权所处环境的变化 / 李命美(首尔大学)【发表论文9】 浅析北元与高丽关系 -以禑王时期关系为中心 / 其林道尔吉(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4讨论小组 [主持人 :金范洙(东京学艺大学)、李恩民(樱美林大学)]【发表论文10】 14世纪时期蒙古帝国的饮食文化向高丽的传入与变化 / 赵阮(汉阳大学)【发表论文11】 “深簷胡帽” 考 :一种女真帽式在蒙元及此后时代的盛衰史 / 张佳(复旦大学)综合讨论主持/总结 :刘杰(早稻田大学)、论点整理/赵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总结/三谷博(跡见学园女子大学)代后记金冏泰 / 三谷博 / 孙军悦 / 娜荷芽 / 彭浩著者简介 参会名单
  • SGRA 报告 No.79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研究者对话的可能性

     SGRA 报告 No. 79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SGRA 报告 No. 79(cover)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52届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论坛演讲记录日本·中国·韩国国史研究者对话的可能性2017年 8月 7日发行 〈论坛主旨〉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在过去两届的亚洲未来会议上均主办了圆桌会议,探讨日本研究的各种问题及应有趋势。2015年 7 月在东京召开的“寻求日本研究新的天地”论坛,则重点讨论了作为“公共知识财产”的日本研究的问题。 保障东亚长期和平与稳定的是基于信赖的合作关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中全面战争爆发为止的过程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经济·贸易关系,和平是不能维持的。在我们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70 周年之际,对于这一地区建立信赖关系不可或缺的“和解”却依然没有实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现实。 在战后的东亚,虽然个别领域达成了一定的和解,但这样的和解也只是政府间的“战略”判断和民间“友好”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持久永恒的。现在,这一地区所需求的是共同享有的以“知”为基础的和解。 在日本研究中形成这样的“公共知”的意义是不可轻视的,在近代史上,日本与亚洲各国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关系,将日本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升华为整个亚洲共有的知识财产,本身也就是超越历史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渥美国际交流财团连续两年主办了以“日本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加深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讨论。 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探求“中国研究”“韩国研究”与“日本研究”一样,升华为东亚“公共知”的可能性。但是,要构建三个国家“知”的共有空间,首先必须超越各自历史认识的不同。至今,三个国家学者之间虽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对话,但左右各国历史认识的“国史研究者”之间的对话却没能深入开展。促使“国史研究者”展开对话,开启通往共同享有“日本研究”“中国研究”及“韩国研究”的道路,也有帮于形成一种环境,使“日本研究”融入日本的“亚洲研究”之中。毫无疑问,这样的研究环境的形成及研究成果的问世,对于实现东亚的历史和解一定会有很大的贡献。   〈目录〉<第一部分>引 言 为什么需要“国史之间的对话”——“ 国史”与“历史”之间刘杰(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综合学术院教授) 三国为了构建学识的共有空间,首先必须跨越历史认识方面的差异。迄今为止,三国的学者之间进行了种种对话,但左右各国历史认识的“国史研究人员”之间的对话仍止步于表层。进行国史之间的对话,能开辟一条通向各国共有的“日本研究”“中国研究”以及“韩国研究”的道路。为这样的研究创造良好环境、向世界宣传研究成果,无疑将为实现东亚地区的和解做出巨大贡献。报 告 【报告1】韩国国史(研究和教科书)所阐述的东亚赵珖(首尔市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当前包括中日韩在内,东北亚国家围绕着历史的争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尖锐。伴随着这一现象,各国对本国历史教育的争议也越发激烈。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尽管东北亚的历史矛盾主要源自于(中日两国历史教科书的)本民族中心主义及国家主义倾向,但韩国也并非毫无干系。 本文将根据近期编纂并在学校普遍使用的教科书以及学界对日本关系史、中国关系史的阐述来看一下韩国历史教科书的倾向。【报告2】中国国史(研究和教科书)所阐述的东亚——以13世纪以后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 本文选取 13~16 世纪发生在东北亚的三个历史事件,也就是“蒙古袭来”(1274、1281)、 “应永之役”(1419)和“壬辰丁酉之役”(1592、1597),来讨论各国的国别史与东亚史之间的差异。如果历史叙述有若干个圆心,那么会形成多个历史圈,在这些历史圈的彼此交错中,会出现很多和国别史不同的部分。在叙述单个国家的历史时,可能会忽略这些边缘,而在叙述东亚史时,作者认为有必要凸显几个历史圈重叠的部分。【报告3】日本国史(研究和教科书)所阐述的东亚三谷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教授) 在日本,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育,都将历史分为日本史与外国史两部分。这一点对现代日本人的世界观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使人们认为“日本处于世界(亚洲)之外”,将日本看作是与包含亚洲在内的世界迥然不同的国家。 笔者以为,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依然持有这样的世界观是不恰当的。近些年来,笔者也在日本学术会议的史学委员会中提议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开设一门将日本史与世界史合二为一的“历史基础”科。目前,日本文部科学省参考这类提议,正在研究下期学习指导要领,拟在类似的体系下开设一门“历史综合”的必修课。 在此,笔者以几本主要的教科书为素材进行分析,把握现行日本历史教育如何教授日本以外的世界历史、尤其是东亚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思考未来理想的日本历史研究与教育应是怎样的。<第二部分>讨 论 【讨论1】民族国家与近代东亚/ 八百启介(北九州市立大学教授)【讨论2】历史分析与史实个案的关系——以“蕃国接诏图”为例/ 桥本雄(北海道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副教授)【讨论3】中国教科书中描绘的日本——教育从“革命史观”向“文明史观”转换/ 松田麻美子(早稻田大学)【讨论4】如何正确认识东亚历史/ 徐静波(复旦大学教授)【讨论5】开展“国史间对话”的建议/ 郑淳一(高丽大学副教授)【讨论6】国史中的用语统一与目标设定/ 金 泰(高丽大学人文力量强化事业团研究教授)圆桌会议・讨论主持人 :南基正(首尔大学日本研究所副教授),参加讨论者 :包括以上发言者及听众闭幕致辞 李恩民(樱美林大学国际交流学群教授)后记报告人及点评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