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是什么?

国史邮件杂志(往期回顾・开通订阅)

本电子通讯每月一次用中日韩三种语言发布,由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全球研究会(SGRA)主办的圆桌会议有关人员执笔。任何人均可以阅读。
  • SGRA 报告 No. 106 第八届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20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历史叙述 ─教育・媒介・研究》

    SGRA 报告 No. 106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72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 第八届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20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历史叙述 ─教育・媒介・研究》 2024年 7月 30日发行   〈论坛主旨〉 “国史对话”于2016 年开始举办,旨在加深中日韩“国史”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为搭建知识平台,克服横亘在三国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提供思考。   东亚历史问题的起因,通常被认为是源自对20 世纪的战争与殖民统治的不同认知。但是,正如公开发表的日韩、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书所示,尽管对于个别历史事实的解释存在差异,但在20 世纪东亚历史的基本认识上并无重大不一致之处。尽管如此,东亚国际关系仍时常因为历史问题产生纷争,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对对方“历史认识”的认识不足。   战后的东亚经历了冷战、和解、日本主导的经济合作、中国的崛起等众多局面与复杂变动。各国在各自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基于本国史的脉络形成了各自的历史观,并普及到国民中去。战后各国的历史观是在半封闭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对于各国的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内在逻辑、与政治的关系、向国民普及的过程等的相关信息,尚未在东亚历史学家之间共享。有关历史认识的对立,与上述信息的缺失密切相关。 各国国民对于20 世纪的战争与殖民统治的历史认识,是在国家历史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历史学家的研究与成果公布、媒介、文化与艺术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众所周知,历史学家的研究与国家历史观在保持紧张关系的同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届对话的主题之一便是历史学家在战后是如何从事历史研究的。战后东亚各国的政治发生巨变,使得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也产生了激烈的动摇。而追踪历史学家的研究及其成果公布的轨迹,可以说是确认各国历史认识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电影与电视等媒介也在国民历史认识的形成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各国从各自的历史观出发创作了众多与战争、殖民地相关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对国民的历史认识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在展开媒体交流的过程中,各国合作创作了众多电影与电视剧。各国国民通过观赏这些作品间接参与了历史对话。各国的文化、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了历史认识?这是另一个想要确认的问题。   当围绕历史认识的国家之间的对立发生时,关注点多在如何指出对方的历史解释与历史认识中的问题点。但由本国国内发生的政治、社会变动所诱发的历史认识的对立其实更多。认识对方的历史认识的过程,可以说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认识的机会。从该观点出发,第8 届国史对话做出了进一步深化一直以来对话的尝试。     〈目录〉 第1场 [主持人:村 和明(东京大学)] 【开幕致辞】 刘 杰(早稻田大学) 【主旨说明】 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第2场 副主题:教育[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 【报告1(韩国)】 解放后韩国知识界的去殖民话语及历史叙事架构的变化 金 泰雄(首尔大学) 【报告2(中国)】 历史记忆的战争与历史书写的伦理──有关20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之战” 唐 小兵(华东师范大学) 【报告3(日本)】 日本的历史教育如何讲述战争与殖民统治──基于教科书与教育现场的思考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讨论・提问答疑】 报告人互评・回应与会者提问   第3 场 副主题:媒介[主持人: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报告4(中国)】 自保、爱国与屈从:一个伪满“合作者”的心态探微 江 沛(南开大学) 【报告5(日本)】 战后日本的媒体文化与“战争叙事”之变迁 福间良明(立命馆大学) 【报告6(韩国)】 现代韩国媒体的殖民地、战争经验形象化及其影响──以电影、电视剧为中心 李 基勋(延世大学) 【讨论・提问答疑】 报告人互评・回应与会者提问   第4场 副主题:研究[主持人:宋 志勇(南开大学)] 【报告7(日本)】 “我”的历史,“我们”的历史──以色川大吉的“本人史”论为线索 安冈健一(大阪大学) 【报告8(韩国)】 在“发展”之外,书写新的历史的可能性:韩国殖民地时期经济史研究的方向 梁 知惠(东北亚历史财团) 【报告9(中国)】 民国时期中国人对“日本军阀”的认知 陈 红民(浙江大学) 【讨论・提问答疑】 报告人互评・回应与会者提问 论点整理 刘 杰(早稻田大学)   第5场 指定讨论/全体讨论[主持人:郑 淳一(高丽大学)] 讲在讨论开始之前: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指定讨论者(按发言顺序排序): 金 宪柱(国立韩巴大学)、袁 庆丰(中国传媒大学)、 吉井文美(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史 博公(中国传媒大学)   第6场 指定讨论/全体讨论[主持人:彭 浩(大阪公立大学)] 指定讨论者(按发言顺序排序): 张 晓刚(长春师范大学)、金 澔(首尔大学)、平山 升(神奈川大学)   【闭幕致辞】 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对8届国史对话的回顾与展望 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讲师简介   代后记 金 𡇇泰   参加者名单
  • 第 74 届 SGRA 论坛第 9 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东亚的“国史”与东南亚」

    如下所示,第9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东亚的“国史”与东南亚」 日  期:2024年8月10日(周六)9:00~12:30(泰国时间)、10:00~13:30(北京时间)            8月11日(周日)9:00~15:30(泰国时间)、10:00~16:30(北京时间) 会  场:朱拉隆功大学(泰国曼谷市) + 线上(Zoom Webinar) 语  言: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   主办方: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组织委员会 协办方: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赞助:东京俱乐部   ※报名参加(入场费:免费) 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email protected]、+81-(0)3-3943-7612)   ■举办主旨 “国史对话”项目,通过加深中日韩“国史”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共同搭建知识平台,为克服存在于三国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提供智慧,以此为目的,多次展开了对话。第1届对话确认了中日韩各国的国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状况,并以此为起点,之后几届对话从13世纪起,随着时代的推移设置不同的大会主题,进一步加深了对话。在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期间,一直以线上举办的形式持续对话,并考虑到其特性,一直围绕历史学相关的及时性主题进行探讨。   随着去年论坛重新恢复面对面举办,对话的主题定为“国史对话”项目最初就构想过的“20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历史叙述”。此次论坛从多个角度展开了丰富的对话,部分实现了“国史对话”的目标。今后,该如何强化这8年对话建立起来的中日韩国史研究者之间的交流网,以及应该以怎样的方针继续对话,是需要思考的课题。   本次第9届“国史对话”承接这一新的发展阶段,将举办地“东南亚”与各国国史的关系设置为会议主题,主要讨论从过去到现在,中日韩的国史研究为什么,以及是如何关注东南亚地区的等相关问题。在过去不同的历史阶段,各国与东南亚都有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和“往来”。这些既有政府间的关系,也有不受限于此的人员流动与物品流通。这些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的关注形态,各国情况大不相同。除了阐明其中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之外,作为条件比较相近的事例,还与自己国家的发展进程作对比。“东南亚”这一框架,原本就与国民国家和“东亚”框架一样,是世界遭逢巨变的产物,是历史学考察的对象之一。   在此次研讨会上,活跃在各国第一线的领军学者将介绍过往的研究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探讨这些研究是在怎样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展开的。选用这样的手法和视角,会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又能为今后带来怎样的展望?本次研讨会通过讨论和对话,将中日韩的国史对话置于更加多元的语境中,让对话更加开放,为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机会。   ■会议流程 8月10日(周六)9:00~12:30(泰国时间)、10:00~13:30(北京时间) 【第1场(9:00-10:30)主持人:刘 杰(早稻田大学)】 开幕致辞: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主旨演讲:杨 奎松(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后殖民时代“国族主义”碰撞原因之考察—以毛时代中国应对领土争端的策略变化为线索   【第2场(11:00-12:30)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 报告:Pattajit Tangsinmunkong(陈玉珍)(东京大学) 「竹子外交论」中对中日两国的敌对与友好关系 吉田纯巳(三井文库) 日本近代史与东南亚——围绕20世纪30年代的评价 尹 大荣(首尔大学) 韩国的东南亚史研究 高 艳杰(厦门大学) 侨务与外交:中国政府对1959年印尼排华问题的反应     8月11日(周日)9:00~15:30(泰国时间)、10:00~16:30(北京时间) 【第3场(9:00-10:30)主持人:彭 浩(大阪公立大学)】 指定讨论和自由讨论 讨论者: 【韩国】郑 栽贤(木浦大学)、韩 成敏(高丽大学) 【日本】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升(神奈川大学) 【中国】郑 洁西(温州大学)、郑 成(兵库县立大学)     【第4场(11:00-12:30)主持人:郑 淳一(高丽大学)】 自由讨论 讨论总结:刘 杰(早稻田大学)     【第5场(14:00-15:30)主持人: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今后的国史对话 闭幕致辞:宋 志勇(南开大学)   ※同声传译 中文⇔日语: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韩语: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 中文⇔韩语: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 ・会议概要   日文网页 韩语网页
  • 金 𡇇泰 第八届国史对话报告书

    8 月 8 日,第 8 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20 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历史叙述——教育・媒介・研究”在略微阴沉的天气中线上线下同步拉开帷幕。早稻田大学内的会场里,开放给一般听众的座位也座无虚席。第一天的会议共分为四场,第 1 场会议在村和明老师(东京大学)的主持下进行。在正式报告开始之前,刘杰老师(早稻田大学)作了开幕致辞,三谷博老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宣读了主旨说明,报告人、讨论者以及各位参加者进行了自我介绍。刘杰老师表示,他期待我们能够在历届“国史对话”的基础上,冷静而沉着地探讨各国目前是如何讨论 20 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问题的,并强调希望本次会议成为彼此倾听对方国家的历史认识的机会。   三谷博老师首先提出了“为了未来”这一关键词。他表示,在国史对话项目策划之初,就想要尝试讨论这次的主题,现在终于得偿所愿,对此感到非常高兴。随后,他冷静地讲解了筹办国史对话这一大型学术性聚会的契机。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持续开展历史对话之时,却因各国政府采取了对立政策而造成了倒退的后果。但即便如此,历史对话还是得以重新开启,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第 2 场至第 4 场会议分别以教育、媒介和研究为主题,进行了论文报告和讨论。以“教育”为主题的第 2 场由南基正老师(首尔大学)主持。首位报告人是金泰雄老师(首尔大学),他报告的题目为《解放后韩国知识界的去殖民话语及历史叙事架构的变化》。该报告介绍了韩国解放(1945 年 8 月 15 日独立)后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叙述的变化过程,对韩国的国内外政治与历史教科书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追溯。   唐小兵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在他报告的《历史记忆的战争与历史书写的伦理——有关 20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之战”》中,介绍了对长春包围战的相反记忆及评价,提出了历史与启蒙之间的紧张关系问题。在题为《日本的历史教育如何讲述战争与殖民统治——基于教科书与教育现场的思考》的报告中,盐出浩之老师(京都大学)阐述了日本在战后教科书编撰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诱因。尤其是教科书在教育现场中的认知和使用方式,以及当前所面临的课题(作为加害者和受害者的两面性等)都是之前很少会涉及的内容,我认为这些对韩国和中国的研究者来说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在随后的讨论中,我们首先听到了来自日本教育现场的教师们的苦恼。他们提出了如何教授新的历史综合科目的问题,以及尽管史料在历史教育中很重要,但在教育现场很难集中处理的局限性(如因入学考试等原因)等问题。韩国和中国的学者也分享了类似的经历和苦恼。此外,还讨论了记忆如何被用于启蒙和共情(其方向可能与严格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事例,以及个人各种记录(也可能与历史事实不同)等材料受到关注的问题。不少意见认为不能对此持否定态度,这是本次“对话”的主要论点之一。   第 3 场会议的主题是“媒介”,由李恩民老师(樱美林大学)主持。江沛老师(南开大学)在他报告的《自保、爱国与屈从:一个伪满“合作者”的心态探微》中,探讨了中国人对中日战争的看法。尽管中国将其明确记载为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但当时生活在中国的人们是否 也持相同看法,江沛老师通过一位人物的日记进行了分析。当时对人们来说生存很重要,而且还存在着不同面孔(叛国和爱国)的人。他指出历史学家应该将关注点转向弱势民众,并尊重每个人的尊严。   福间良明老师(立命馆大学)在他报告的《战后日本的媒介文化与“战争叙事”的变迁》中,以电影为中心,介绍了媒体在谈论战争方面的变化趋势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他详细阐述了长期以来人们对那些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的情况所感到的纠结与矛盾,在这些纠结与矛盾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的当下,福间良明老师抛出了历史研究者在市民社会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的课题,这些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李基勋老师(延世大学)以《现代韩国媒体的殖民地,战争经验形象化及其影响——以电影、电视剧为中心》为主题分析了韩国的战争电影。在韩国,殖民地经历和战争经历是不同的。然而在形成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它们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通过电影的方式,展示了典型的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形象,以及随着 21 世纪的临近而发生变化的面貌。   第 4 场会议的主题是“研究”,当天的最后一场会议由宋志勇老师(南开大学)主持。安冈健一老师(大阪大学)在他报告的《“我”的历史,“我们”的历史——以色川大吉的“本人史”论为线索》中,将“游离”于传统历史观之外的普通民众对历史的认知,以及历史学对此的认知作为主题。通过书写自己的历史,可以留下一个不被刻板历史所淹没的故事。安冈健一老师建议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这一点,而这正是历史学可以为市民社会做出贡献的地方。   梁知惠老师(东北亚历史财团)在她报告的《在“发展”之外,书写新的历史的可能性:韩国殖民地时期经济史研究的方向》中,首先对韩国殖民地经济史研究的几个方向(殖民地掠夺论、殖民地近代化论以及殖民地近代性论)进行了说明。然而,随着进入 21 世纪,现有研究动向的速度逐渐减缓,同时出现了与学术讨论无关的激烈政治攻击,使该领域面临危机。尽管如此,一些批判性对策,如环境和生态问题等持续涌现,为这一研究注入了新的希望。   陈红民老师(浙江大学)在他报告的《民国时期中国人对“日本军阀”的认知》中,以附着在用语上的历史性为问题意识,关注了“日本军阀”一词。他强调,我们所熟知的历史用语在当时的语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根据时代、发言主体以及阵营的不同,有时甚至以不同的语境来使用。在当前学术界积极推动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以及利用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期待具有这种问题意识的研究能够得到积极的尝试。   在最后一场的讨论时间里,三国研究者主要围绕(非历史学家)个人撰写历史的问题(历史和个人史的冲突可能性),历史学家介入个人历史写作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尽管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对个人史和自我史写作的积极叙述仍然非常有趣。最后,刘杰老师总结了第一天的主要论点。简而言之,他指出,三国在近代所经历的不同历史背景导致了各国战后历史的不同侧重点。基于这些不同背景(积极的方面)进行了各种探索,但如何弥合这些不同历史观之间的差距仍然是个问题。刘杰老师还指出,在创造所谓的东亚新历史方面,在历史教育上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日本的历史综合、韩国的东亚史以及中国上海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家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本次报告中,政治与历史、历史与道德、史料问题成为焦点。如果以这种问题意识为基础的努力持续下去,历史和解有希望得到实现。   8 月 9 日是“全体讨论”日。在开始之前,三谷博老师发表了评论。他根据个人的研究经验,细致地讲述了如何将公众与历史联系在一起这一课题。也就是说,在有些研究主题可能没有任何史料,或史料方面有局限性的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创作故事,他希望我们可以谨慎处理这个两难境地。   讨论共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 5 场会议由郑淳一老师(高丽大学)主持。在这一环节,指定讨论者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分别是金宪柱老师(国立韩巴大学)的“三个国家在不同语境下的受害者叙事”,“日本上世纪 50 至 70 年代的媒体文化能否成为当今时代的替代方案”,“对伪满 ‘合作者'的平面化解读”;袁庆丰老师(中国传媒大学)的“在伪满洲国制作的电影应该看作是哪个国家的电影”; 吉井文美老师(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个人眼中的历史的相关事例(英国矿山经营者内森)与战争和殖民统治的多元理解的可能性”, “韩国和日本在政治对立时期举行的韩日共同展览中表现出的可能性”;史博公老师(中国传媒大学)的“抗日神剧的衍生逻辑和传播方式及其对普通大众的影响”。   大家就新教科书的问题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虽然这一课题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历史综合应由谁来教授以及对内容的批评等问题。但为了激发学生们对日本历史的兴趣,大家正在努力改进之前存在的问题。三谷博老师补充说明了在融合世界史和日本史,以及重视全球化和与邻国的关系等两个要素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今后应该努力制定正确的指导方针。   现场听众也发表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川崎刚先生(前朝日新闻记者)介绍了一个案例,他指出媒体上的历史文章存在问题,因为这些文章是由年轻记者撰写的,他强调这是一个事实,因为主要媒体的记者都接受了大学教育,所以并不能说教育制度方面没有责任。年轻记者无法亲历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因此不可避免地会有局限性。最后,他呼吁学术界与年轻记者合作,因为今后会有很多涉及关东大地震 100 周年纪念的文章。这一评论与本次对话的主题相符。历史研究者需要保持专业性,同时也需要承担新时代所要求的新职责,他们需要具备与不同“群体”沟通的能力。   第 6 场会议由彭浩老师(大阪公立大学)主持。除了张晓刚老师(长春师范大学)的“论施明儒日记的真实性”;金澔老师(首尔大学)的“生态史能否超越民族国家史”、“对共同体中平庸之恶和遗留任务的思考”、“历史教育应超越‘为什么’和‘怎么做’,还要给出‘去哪里’的方向”、“建议讨论历史学的未来,要包含对人的尊重”;平山升老师(神奈川大学)的“国家史与地方(区域)史的关系”、“地方培养专业历史学家的基础问题”、“以修学旅行为例的地方史(教育)与观光的两难问题”等指定讨论以外,现场教师们就“中国学生对于近代化的认识问题的原因”(市川智生老师(冲绳国际大学))以及将史料批判教材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议。   最后,赵珖老师(高丽大学名誉教授)致闭幕词,并由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常务理事今西淳子进行了会议回顾。赵珖老师表示,这是近来最令人满意的一次会议,因为是时隔许久召开的面对面会议,大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在 2025 年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80周年之际,三国将以光复、胜战、终战等不同的用语和概念,理解这一事件并对其进行历史评价,赵珖老师期待国史对话能够在其中发挥作用。今西淳子常务理事回顾了迄今为止的“国史对话”的历程,并约定明年在泰国再次相见。   在第 8 届国史对话中,三国研究者讲述了各自国家所处的现实情境以及在此背景之下产生的难题。在 20 世纪充满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尽管三国都位于东亚地区,却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各国的历史研究者都在思考如何评价和记录历史,而这也成为历史研究的一部分。通过本次对话可以看出,有关本国历史的评价和解释的讨论仍在继续,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部分。   然而,希望仍然存在。这些纠结与难题有一些是共通的,还有一些是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发生的。通过分享各国历史上的讨论和困扰,可以找到推动三国之间历史对话朝着更合理、积极的方向发展的线索。笔者任职于培养初高中历史教师的历史教育系。本次对话就我个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经历,我将活用此次经验,同学生和教师们共同努力。在这次对话中,我有幸得到与日本教育领域的教师交流的机会。与研究者一样,这些教师也有与韩国教师类似的困扰。我认为,不仅是研究者,中国、韩国、日本的教师和研究者也应该努力创造更多沟通的机会。   在此次对话中,最广泛讨论的焦点是个人历史和历史教育现场的相关问题。这反映了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和即将到来的未来,历史学应该扮演何种角色这一问题。在反知性主义蔓延、人工智能发展、出生率下降等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些历史研究者感叹历史的作用似乎已经终结。因此,历史学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是否能够发挥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历史学需要保留其传统研究方法,同时也需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就我个人而言,金澔老师所提到的“今后的历史学研究不要再互相侮辱,要加入‘尊重人’的内容”和“要警惕仁义的排他性,培养不仁和不义的感官意识,摒弃过度的义和狭隘的仁”的建议比较印象深刻。我想起了最近看过的电影和书籍。《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作为近年来最有名的电影之一,之所以能引起我的共鸣,就是因为它所传达的互相安慰、与人为善的信息。在《鱼不存在(Why Fish Don't Exist)》一书中,露露·米勒(Lulu Miller)写出“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我们的生命都很重要”的口号。也许这正是时代的要求,也可以成为历史学的新角色之一。   历史学作为长期形成的学问,若能够遵守基本原则,若能向不同的可能性和方法论敞开大门,若能放下必须通过对决来战胜某些人(无论是历史上的对象还是现在的邻居)的义务感,若能传播这门学科的善意的话,那么我认为历史学将会获得新的生命。而正是本次对话让我的这个期待变得更加丰满了。 (原文为韩语,翻译:洪 龙日)   当天照片 问卷调查结果     ■金 𡇇泰(Kim Kyongtae) 出生于韩国浦项市,韩国史专业。在高丽大学韩国史学系攻读博士期间,于 2010 年至 2011年间,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日本文化研究专业(日本史学)外国研究生的身份留学。2014 年在高丽大学韩国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高丽大学人文力量强化事业团研究教授,目前担任全南大学历史教育系副教授。研究关注战争的破坏性本性与必定从战争所引发的荒原中生长出的和平的历史。 主要著作:《壬辰战争期讲和交涉研究》(博士论文)、《虚势与妥协——围绕壬辰倭乱的三国协商》(东北亚历史财团,2019 年)等。
  • SGRA 报告 No. 101 第七届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历史大众化”与东亚历史学》

    SGRA 报告 No. 96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9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 第七届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历史大众化”与东亚历史学》 2023年 8月 2日发行   〈论坛主旨〉 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国史对话”尝试以线上方式举办研讨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鉴于目前改善活动的举办环境尚难以实现的现实,本次论坛继续以深化一直以来的与会者之间的对话为侧重进行了本次策划。   围绕各国历史学的现状,国史研究者们就各自所怀学术困扰进行交流,分享各自对各国现状的认知与理解,以期为今后的持续性对话打下基础,是本次论坛的一大目的。研究者们目前所面临的学术困扰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次论坛将会有所侧重。在各国社会形势持续变化、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急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应对新的需求而出现了历史相关叙述以多种形式持续增殖的现象,但国史专家们的声音却并未传达到关心历史问题的人们那里,并且现在的历史学无法完全应对这个问题,本次论坛试图将这个危机意识设定为具体的讨论议题。   虽处在相同的背景下,但因各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各不相同,具体状况自然多种多样,我们暂且将这种现状认识统称作“历史大众化”,在此基础上请各国研究者就本国现状进行报告,力图将本论坛打造成为各位研究者开诚布公地交流各自学术困扰,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的平台。     〈目录〉 第1场 [总主持人: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前言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论坛主旨  彭 浩(大阪公立大学) 【问题提出】 共同思考“历史大众化”  韩 成敏(高丽大学) 【指定讨论1(中国)】 我所接触的公众史学 郑 洁西(温州大学) 【指定讨论2(日本)】 日本正在发生的事:“历史学”专家的立场与边界 村 和明(东京大学) 【指定讨论3(韩国)】 韩国“公共历史学”的现状与课题 沈 哲基(延世大学) 【评论】 对指定讨论的回应 韩 成敏(高丽大学)     第2 场 [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 自由讨论 论点整理:刘 杰(早稻田大学) 成员:问题提出者、讨论者、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第3 场 [总主持人: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总结 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闭幕致辞 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讲师简介 代后记 金 𡇇泰 参加者名单
  • 第 72 届 SGRA 论坛第 8 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20 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历史叙述―教育・媒介・研究」

    如下所示,第8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20 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历史叙述―教育・媒介・研究」 日期:2023 年 8 月 8 日(周二)8:00~16:50、 9 日(周三)8:00~11:50(中国时间) 会场: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14 号馆)8 楼 + 线上(Zoom Webinar) 语 言: 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   主办方: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组织委员会 协办方: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协办方:早稻田大学先端社会科学研究所・东亚国际关系研究所 赞助:高桥产业经济研究财团   ※报名参加(入场费:免费) 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email protected]、+81-(0)3-3943-7612)   ■举办主旨 “国史对话”于 2016 年开始举办,旨在加深中日韩“国史”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为搭建知识平台,克服横亘在三国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提供思考。   东亚历史问题的起因,通常被认为是源自对 20 世纪的战争与殖民统治的不同认知。但是,正如公开发表的日韩、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书所示,尽管对于个别历史事实的解释存在差异,但在 20世纪东亚历史的基本认识上并无重大不一致之处。尽管如此,东亚国际关系仍时常因为历史问题产生纷争,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对对方“历史认识”的认识不足。   战后的东亚经历了冷战、和解、日本主导的经济合作、中国的崛起等众多局面与复杂变动。各国在各自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基于本国史的脉络形成了各自的历史观,并普及到国民中去。战后各国的历史观是在半封闭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对于各国的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内在逻辑、与政治的关系、向国民普及的过程等的相关信息,尚未在东亚历史学家之间共享。有关历史认识的对立,与上述信息的缺失密切相关。   各国国民对于 20 世纪的战争与殖民统治的历史认识,是在国家历史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历史学家的研究与成果公布、媒介、文化与艺术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众所周知,历史学家的研究与国家历史观在保持紧张关系的同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届对话的主题之一便是历史学家在战后是如何从事历史研究的。战后东亚各国的政治发生巨变,使得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也产生了激烈的动摇。而追踪历史学家的研究及其成果公布的轨迹,可以说是确认各国历史认识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电影与电视等媒介也在国民历史认识的形成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各国从各自的历史观出发创作了众多与战争,殖民地相关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对国民的历史认识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在展开媒体交流的过程中,各国合作创作了众多电影与电视剧。各国国民通过观赏这些作品间接参与了历史对话。各国的文化、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了历史认识?这是另一个想要确认的问题。   当围绕历史认识的国家之间的对立发生时,关注点多在如何指出对方的历史解释与历史认识中的问题点。但由本国国内发生的政治、社会变动所诱发的历史认识的对立其实更多。认识对方的历史认识的过程,可以说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认识的机会。从该观点出发,第 8 届国史对话期待能进一步深化一直以来的对话。     ■会议流程 8月8日(周二) 【第1场 主持人:村 和明】 开幕致辞:刘 杰(早稻田大学) 主旨说明: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第2 场 副主题:教育 主持人:南 基正】 报告: 金 泰雄(首尔大学) 解放后韩国知识界的去殖民话语及历史叙事架构的变化 唐 小兵(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记忆的战争与历史书写的伦理——有关 20 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之战”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日本的历史教育如何讲述战争与殖民统治——基于教科书与教育现场的思考     【第3场 副主题:媒介 主持人:李 恩民】 报告: 江 沛(南开大学) 自保、爱国与屈从:一个伪满“合作者”的心态探微 福间良明(立命馆大学) 战后日本的媒介文化与“战争叙事”的变迁 李 基勋(延世大学) 现代韩国媒体的殖民地,战争经验形象化及其影响——以电影、电视剧为中心     【第4场 副主题:研究 主持人:宋 志勇】 报告: 安冈健一(大阪大学) “我”的历史,“我们”的历史——以色川大吉的“本人史”论为线索 梁 知惠(东北亚历史财团) 在“发展”之外,书写新的历史的可能性:韩国殖民地时期经济史研究的方向 陈 红民(浙江大学) 民国时期中国人对“日本军阀”的认知 论点整理: 刘 杰(早稻田大学)     8月9日(周三) 【第 5 场・第 6 场:全体讨论(指定讨论) 主持人:彭 浩、郑 淳一 】 讲在讨论开始之前: 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全体讨论: 指定讨论者(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平山 升(神奈川大学、日本) 金 澔(首尔大学、韩国) 金 宪柱(国立韩巴大学、韩国) 史 博公(中国传媒大学、中国) 吉井文美(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日本) 袁 庆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 张 晓刚(长春师范大学、中国)   闭幕致辞: 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同声传译 中文⇔日语: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韩语: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 中文⇔韩语: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 ・会议概要 ・会议资料
  • SGRA 报告 No. 96 第六届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

    SGRA 报告 No. 96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6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 第六届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 2022年 9月 30日发行   〈论坛主旨〉 本“国史对话”项目的目的是促进各个国家的国史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自2016 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 届。诸多参与者跨越国境齐聚一堂,围绕各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挑战、个案实证研究展开讨论,深化了交流。第5 届正值全球性新冠肺炎肆虐,仍秉持着应继续对话的方针,首次尝试线上举办,虽然众多与会者的发言很有意义,收获甚多,但也因讨论时间较短,对内容的吸收理解略显不足。本次会议在以往经验上做出新的尝试,以时间充足的自由讨论为主,大胆设定了更大的主题。此次会以问题提出与几则评论为开端,充分展开跨越国家、地域、时代的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一直以来不断扩大的与会者的交流网。   〈问题提出〉 “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 从古至今,跨越国家和地域的人的移动一直都存在。但是,当历史以国家为单位、被作为国民的历史书写时,移动者的经验便会从历史中遗漏。那么反过来说,在围绕历史进行的对话当中,可以说人的移动足以成为最优选的话题之一。   关于“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这个主题,我将在问题提出部分以近代日本的经验为素材提出论点。导入部分,我会先基于报告者对美国的冲绳系社区的实地调查对现代世界中的民族集团(ethnic group)作一概述。   第一个问题以近现代左右人的移动的国境和国籍问题为焦点。作为具体事例,我将介绍20 世纪上半叶日本统治下的冲绳和朝鲜以及战后美国统治下的冲绳的对外移民状况。我想指出,国境和国籍与近现代的主权国家体制和国际政治结构(帝国主义和冷战)密切相关。   第二个问题将关注跨越国家和地域的民族集团的形成、以及不同于国家间关系的民族间关系的形成。这都是人的移动对政治、社会秩序产生的冲击。作为具体事例,我将探讨20 世纪上半叶在夏威夷的日裔居民与华裔居民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希望就近现代的人的移动与前现代有何异同,以及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时会有何发现等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目录〉 第1场 [总主持人: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举办主旨】 引言 村 和明(东京大学) 【问题提出】 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指定讨论1】 13-14世纪蒙古帝国时期的人的移动 韩国:赵 阮(釜山大学) 【指定讨论2】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移动 中国:张 佳(复旦大学) 【指定讨论3】 古代及中世日本的出入境管理 日本:榎本 涉(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第2场 指定讨论 [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 【指定讨论4】 近代韩国人的移动 韩国:韩 成敏(世宗大学) 【指定讨论5】 从中心到边缘——关于“佐米亚(Zomia)”概念 中国: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 【指定讨论6】 帝国、人权、南洋——政治思想视角下的思考 日本:大久保健晴(庆应义塾大学) 回应指定讨论者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自由讨论1 讲师与指定讨论者 第3场 自由讨论2 [主持人: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 论点整理:刘 杰(早稻田大学) 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升(神 奈川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沈 哲基(延世大学)、南 基玄(韩国独立纪念 馆)、金 𡇇泰(全南大学)、王 耀振(天津外国语大学)、孙 继强(苏州大学) 第4场 自由讨论3 [主持人:郑 淳一(高丽大学)] 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升(神 奈川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沈 哲基(延世大学)、南 基玄(韩国独立纪念 馆)、金 𡇇泰(全南大学)、王 耀振(天津外国语大学)、孙 继强(苏州大学) 总结 宋 志勇(南开大学)、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闭幕致辞 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讲师简介 代后记 金 𡇇泰、三谷 博 参加者名单
  • 第69届SGRA论坛 第7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历史大众化”与东亚历史学」

    如下所示,第7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Zoom Webinar)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历史大众化”与东亚历史学」 日 期: 2022年8月6日(周六)下午1:00~下午4:00(北京时间) 方 法: 网络会议(Zoom Webinar) 语 言: 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 主办方: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报名参加 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email protected]、+81-(0)3-3943-7612)   ■举办主旨 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国史对话”尝试以线上方式举办研讨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鉴于目前改善活动的举办环境尚难以实现的现实,本次论坛继续以深化一直以来的与会者之间的对话为侧重进行了本次策划。   围绕各国历史学的现状,国史研究者们就各自所怀学术困扰进行交流,分享各自对各国现状的认知与理解,以期为今后的持续性对话打下基础,是本次论坛的一大目的。研究者们目前所面临的学术困扰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次论坛将会有所侧重。在各国社会形势持续变化、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急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应对新的需求而出现了历史相关叙述以多种形式持续增殖的现象,但国史专家们的声音却并未传达到关心历史问题的人们那里,并且现在的历史学无法完全应对这个问题,本次论坛试图将这个危机意识设定为具体的讨论议题。   虽处在相同的背景下,但因各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各不相同,具体状况自然多种多样,我们暂且将这种现状认识统称作“历史大众化”,在此基础上请各国研究者就本国现状进行报告,力图将本论坛打造成为各位研究者开诚布公地交流各自学术困扰,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的平台。   为促进对话顺利进行,会议安排了中日、日韩、中韩语言的同声传译。会议举办后,我们会编辑演讲集(SGRA报告),并通过电子杂志的方式广向社会推送与会者的文章。     ■问题提出 韩 成敏(高丽大学) 「一起聊聊 “历史大众化”」     ■会议流程 第1场(13:00-14:20) 总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举办主旨】 彭 浩(大阪公立大学) 【问题提出】韩 成敏(高丽大学)「一起聊聊 “历史大众化”」 【指定讨论】 中国:郑 洁西(温州大学) 日本:村 和明(东京大学) 韩国:沈 哲基(延世大学)   第2场(14:30-15:45) 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 【论点整理】刘 杰(早稻田大学) 【自由讨论】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平山 升(神奈川大学)、毛 立坤(南开大学)、金 澔(首尔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宋 志勇(南开大学)、盐出浩之(京都大学)、金 Kyongtae(全南大学)、郑 淳一(高丽大学)   第3场(15:45-16:00)总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总结】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闭幕致辞】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同声传译 中文⇔日语: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韩语: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 中文⇔韩语: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 ・会议概要 ・会议资料
  • SGRA 报告 No. 94 第五次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 《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SGRA 报告 No. 94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5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 第五次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2021年12月 15日发行     〈论坛主旨〉 在东亚地区持续的交流史中,探讨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中日韩三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应对对策。传染病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它经由国与国之间频繁往来的商人和使节等人群扩散开来,对许多人造成了危害。为减少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伤害度,各国都摸索了许多应对方法。为此,各国间共享了治疗传染病的医学知识,并制定了防疫相关的管制规则等。通过了解各国如何认识传染病问题,准备了何种应对措施,进而思考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其界限。 〈目录〉 第1场 [主持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 【欢迎致辞】 引言 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开幕致辞】 第5届 圆桌会议致辞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报告论文1】 开港期朝鲜的霍乱流行与开港场检疫问题 朴 汉珉(东北亚历史财团)   【报告论文2】 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传染病对策与开港场 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   【报告论文3】 中国卫生防疫的近代演变与性格 余 新忠(南开大学)   【指定讨论】 [指定讨论1]报告点评 金 贤善(明知大学) [指定讨论2]报告点评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指定讨论3]报告点评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   第2场 [主持人 :南 基正(首尔大学)] 自由讨论 论点整理 :刘 杰(早稻田大学)   自由讨论 :小组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总  结 :宋 志勇(南开大学)   评  论 :明石 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闭幕致辞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   预交评论   代后记 金 𡇇泰、金 贤善、平山 升   作者简介   参加者名单
  • 金 𡇇泰 ≪第六届国史对话报告≫

    (原文为韩语,翻译:洪 龙日) 第六届国史对话会议再次召开。这是该会议继今年1月之后,时隔7个月再次举行。彼此靠近的友谊不会轻易疏远,但如果经常见面,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则会越来越高,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本次会议上,大家再次见到熟悉的面孔,热情地问候了彼此。 本届会议制定了一个共同主题,由一名报告人提出问题后,以众人共同讨论的方式展开。主题是大家都可以谈论的“人的移动”,这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和公众激烈讨论的热点话题。 网上会议于北京时间9月11日上午9点启动。为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事务局和翻译人员做出了巨大努力。因此,首先向他们表示感谢。9点整,“对话”在李恩民老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村和明老师回顾并介绍了即将迎来第六次召开的国史对话的历程与宗旨。考虑到往届因讨论时间不足,每次都会留下遗憾的经验,所以本次会议选择以讨论为重点的方式进行。只不过令人担忧的是,本次实验性的尝试能否成功要取决于大家。好在从结果上来看,实验取得了成功。   问题由盐出浩之老师提出,标题为“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长期以来历史研究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影响,虽然有很多人试图摆脱这个框架,但很难成为主流,现如今需要包容多种视角的方法论。盐出浩之老师从不同角度展现的事例,让我对此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开始了思考。 关于移动自由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规定了人的移动等问题,盐出浩之老师以日本帝国时期朝鲜人和冲绳人的移动为事例进行了介绍。另外,还以“人的移动能带来什么和能制造什么” 为着眼点,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移民在夏威夷的关系。简言之,这个报告在国家对人的移动产生强大影响力问题上引发人们思考,也向中国和韩国的研究者提出了如何在国史中讲述“人的移动”的问题。通过生动的人物照片,仿佛在他们的人生中看了一部电影。 对此,中日韩三国各派出了2名指定讨论者进行话题讨论。赵阮老师介绍了蒙古帝国时期因经济和政治因素导致的人的移动。赵阮老师指出,在人们的移动日益活跃的过程中,帝国内部也出现了与来自其他文化圈的人之间的竞争,并且他们的移动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影响。 张佳老师也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现象为例做了说明。对战争导致的人口移动与政府主导的强制移动以及没有政府介入的经济移动进行了比较,并展示出人们为维持生计而突破各种限制自发移动的样貌。 榎本涉老师介绍了古代和中世纪日本关于移动的具体事例。古代日本对出入境进行严格管理,而中世纪则没有相应的国家管理,因此想要移动的人需要自行准备起到护照作用的文件。 在上述讨论中,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可以看出国家试图干预人员流动的企图。另一方面,在当下大流行病的环境中,移动的停止似乎在网络上引发了更加活跃的接触。 韩成敏老师将近代韩国人的移动情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出于生计考量的半自发移动;第二种是国家政策性移民;第三种是殖民地化以后的强制动员。此外,还指出引入一种具有对弱者关怀的跨民族主义观点的必要性,并在移居国外的流散集团的问题上,提出了移居者集团之间的竞争可能具有特殊性的观点。 秦方老师在介绍詹姆斯·斯科特的《赞米亚》时,提出了对中心和边缘、边缘和边界之外的平衡以及在两者之间穿梭的人的关心的必要性。在国家对移动进行管理的同时,我们也要观察其背后的面貌。秦方老师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领域研究,并讲述了大流行病之后,发生了变化以及没有发生变化的界限里的人物们的故事。 大久保健晴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了人的移动。他举出了历史上为推动现代化进程国家雇用外国人的事例,以及前往南洋群岛的日本人的原住民认知的事例等。对于人的移动问题,观察多个事例甚至相反的例子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看待脱离主权国家的难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大久保健晴老师还提出,除了东亚之外,我们还要共享对其他地区的看法。 在以上的指定讨论中,我们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引发人员移动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我们了解了历史中的国家管理方式及其原因,也看到了想要超越这些因素的人们充满活力的样貌。虽然时间很短,但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拓宽了。我认为,围绕相同的主题,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简短而明了地谈论问题意识的这个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接下来的环节是指定讨论者参与的自由讨论时间。由南基正老师主持,移动的自发性和非自发性的区分是本环节讨论的核心。盐出浩之老师表示,提出此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个人是出于多种目的而进行移动的。但他的立场是,影响其移动的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国家。我们再次确认了国家和个人不是单方面的关系,而是紧张关系。对于是否需要区分移动和移居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还讨论了民族是国家还是民族集团,以及民族集团是否也是在历史中被创造出来的等问题。 第3、4环节是由讨论小组成员参与的自由讨论,讨论的范围变得更广了。在讨论之前,刘杰老师围绕着是什么规定了移动,移动带来了什么,各国的国史教育如何处理移动问题,从历史角度看待今天的人的移动等问题整理了论点。得益于此,在自由讨论之前,我们有了整理思绪的时间。 各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们的提问以及论点提出,加深了本次对话的深度。平山升老师提出的“考虑到人的移动,把焦点放在对人类产生普遍影响的宗教上会如何?对于被遗忘的移动也应该给予关注,有必要与普通人共享问题意识”;大川真老师提出的“自发和非自发可能没有太大差异。‘中动态’的概念,即:虽不是自发的,但是在环境下,会有不得不这样做的情况”;浅野丰美老师提出的“以人的移动为基轴,描绘全球历史是重要的尝试。通过此次主题,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从古代到近代的国家社会”;南基正老师提出的“迁移的移民在与当地的关系中产生的问题,移居二代的身份问题”;佐藤雄基老师提出的“移动和劳动力的密切关系”;市川智生老师提出的“在与人的移动密切相关的传染病同现代社会中本国国民的保护形成矛盾的场景中所感受到的疑惑”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本环节的主持人郑淳一老师和彭浩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专业领域中的与中国和日本的护照、户籍等相关的事例,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时代的理解。 讨论时间就这样结束了。接着是宋志勇老师和三谷博老师的总结,以及赵珖老师的闭幕致辞。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未能进一步展开讨论的遗憾之情。尽管留有一些遗憾,但大家一致认同本届会议的举办取得了圆满成功。三谷博老师表示,本次会议的参加者所从事的许多研究及报告是老一辈研究者从未想过的,从而感受到了东亚的光明前景,希望以后能与在此认识的好朋友们继续引领该对话。 通过第六届国史对话,让我意识到研究不同时代和分类史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谈论共同的主题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提出的问题拓宽了讨论范围,知识的刺激引出了新的疑问。从点到线再扩大到面,讨论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虽然9月11日的讨论时间已经结束,但中日韩三国的对话并未停止。在进行国史对话的同时,各研究人员也可以在自己所属的地方召集“对话伙伴”,扩大“对话场域”。这样想的话,比起遗憾,我觉得更多的是期待。 当天照片 问卷调查结果 ■ 金 𡇇泰(Kim Kyongtae)出生于韩国浦项市,韩国史专业。在高丽大学韩国史学系攻读博士期间,于2010年至2011年间,以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文化研究专业(日本史学)外国研究生的身份留学。2014年在高丽大学韩国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高丽大学人文力量强化事业团研究教授,目前担任全南大学历史教育系助理教授。研究关注战争的破坏性本性与必定从战争所引发的荒原中生长出的和平之间的历史。 日语版报告 韩语版报告  
  • 第66届SGRA-V会议 第6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

    如下所示,第6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Zoom Webinar)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日 期: 2021年9月11日(周六)上午9:00~下午3:20(北京时间)方 法: 网络会议(Zoom Webinar)语 言: 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主办方: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报名参加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email protected]、+81-(0)3-3943-7612)  ■举办主旨    本“国史对话”项目的目的是促进各个国家的国史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自2016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诸多参与者跨越国境齐聚一堂,围绕各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挑战、个案实证研究展开讨论,深化了交流。第5届正值全球性新冠肺炎肆虐,仍秉持着应继续对话的方针,首次尝试线上举办,虽然众多与会者的发言很有意义,收获甚多,但也因讨论时间较短,对内容的吸收理解略显不足。本次会议在以往经验上做出新的尝试,以时间充足的自由讨论为主,大胆设定了更大的主题。此次会以问题提出与几则评论为开端,充分展开跨越国家、地域、时代的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一直以来不断扩大的与会者的交流网。     为促进对话顺利进行,会议安排了中日、日韩、中韩语言的同声传译。会议举办后,我们会编辑演讲集(SGRA报告),并通过电子杂志的方式广向社会推送与会者的文章。  ■问题提出盐出浩之(京都大学)“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     从古至今,跨越国家和地域的人的移动一直都存在。但是,当历史以国家为单位、被作为国民的历史书写时,他们的经验便会从历史中遗漏。那么反过来说,在围绕历史进行的对话当中,可以说人的移动足以成为最优选的话题之一。    关于“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这个主题,我将在问题提出部分以近代日本的经验为素材提出论点。导入部分,我会先基于报告者对美国的冲绳系社区的实地调查对现代世界中的民族集团(ethnic group)作一概述。    第一个问题以近现代左右人的移动的国境和国籍问题为焦点。作为具体事例,我将介绍20世纪上半叶日本统治下的冲绳和朝鲜以及战后美国统治下的冲绳的对外移民状况。我想指出,国境和国籍与近现代的主权国家体制和国际政治结构(帝国主义和冷战)密切相关。    第二个问题将关注跨越国家和地域的民族集团的形成、以及不同于国家间关系的民族间关系的形成。这都是人的移动对政治、社会秩序产生的冲击。作为具体事例,我将探讨20世纪上半叶在夏威夷的日裔居民与华裔居民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希望就近现代的人的移动与前现代有何异同,以及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时会有何发现等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会议流程第1场(9:00-10:25) 总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举办主旨】 村 和明(东京大学)【问题提出】盐出浩之(京都大学)“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指定讨论】韩国:赵 阮(釜山大学)中国:张 佳(复旦大学)日本:榎本 涉(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第2场(10:30-11:45) 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指定讨论】韩国:韩 成敏(世宗大学)中国: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日本:大久保健晴(庆应义塾大学)【评论】盐出浩之(京都大学)【自由讨论】讲师与指定讨论者 第3场(12:30-13:45) 主持人: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郑 淳一(高丽大学)【论点整理】刘 杰(早稻田大学)【自由讨论】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昇(神奈川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沈 哲基(延世大学)、南 基玄(韩国独立记念馆)、金 Kyongtae(全南大学)、王 耀振(天津外国语大学)、孙 继强(蘇州大学)第4场(13:50-15:20) 主持人: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郑 淳一(高丽大学)【自由讨论】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昇(神奈川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沈 哲基(延世大学)、南 基玄(韩国独立记念馆)、金 Kyongtae(全南大学)、王 耀振(天津外国语大学)、孙 继强(蘇州大学)【总结】宋 志勇(南开大学)、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闭幕致辞】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同声传译韩语⇔日语: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日语⇔中文: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韩语: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会议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