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是什么?

国史邮件杂志(往期回顾・开通订阅)

本电子通讯每月一次用中日韩三种语言发布,由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全球研究会(SGRA)主办的圆桌会议有关人员执笔。任何人均可以阅读。
  • 第 72 届 SGRA 论坛第 8 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20 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历史叙述―教育・媒介・研究」

    如下所示,第8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20 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历史叙述―教育・媒介・研究」 日期:2023 年 8 月 8 日(周二)8:00~16:50、 9 日(周三)8:00~11:50(中国时间) 会场: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14 号馆)8 楼 + 线上(Zoom Webinar) 语 言: 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   主办方: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组织委员会 协办方: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协办方:早稻田大学先端社会科学研究所・东亚国际关系研究所 赞助:高桥产业经济研究财团   ※报名参加(入场费:免费) 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sgra@aisf.or.jp、+81-(0)3-3943-7612)   ■举办主旨 “国史对话”于 2016 年开始举办,旨在加深中日韩“国史”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为搭建知识平台,克服横亘在三国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提供思考。   东亚历史问题的起因,通常被认为是源自对 20 世纪的战争与殖民统治的不同认知。但是,正如公开发表的日韩、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书所示,尽管对于个别历史事实的解释存在差异,但在 20世纪东亚历史的基本认识上并无重大不一致之处。尽管如此,东亚国际关系仍时常因为历史问题产生纷争,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对对方“历史认识”的认识不足。   战后的东亚经历了冷战、和解、日本主导的经济合作、中国的崛起等众多局面与复杂变动。各国在各自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基于本国史的脉络形成了各自的历史观,并普及到国民中去。战后各国的历史观是在半封闭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对于各国的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内在逻辑、与政治的关系、向国民普及的过程等的相关信息,尚未在东亚历史学家之间共享。有关历史认识的对立,与上述信息的缺失密切相关。   各国国民对于 20 世纪的战争与殖民统治的历史认识,是在国家历史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历史学家的研究与成果公布、媒介、文化与艺术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众所周知,历史学家的研究与国家历史观在保持紧张关系的同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届对话的主题之一便是历史学家在战后是如何从事历史研究的。战后东亚各国的政治发生巨变,使得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也产生了激烈的动摇。而追踪历史学家的研究及其成果公布的轨迹,可以说是确认各国历史认识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电影与电视等媒介也在国民历史认识的形成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各国从各自的历史观出发创作了众多与战争,殖民地相关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对国民的历史认识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在展开媒体交流的过程中,各国合作创作了众多电影与电视剧。各国国民通过观赏这些作品间接参与了历史对话。各国的文化、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了历史认识?这是另一个想要确认的问题。   当围绕历史认识的国家之间的对立发生时,关注点多在如何指出对方的历史解释与历史认识中的问题点。但由本国国内发生的政治、社会变动所诱发的历史认识的对立其实更多。认识对方的历史认识的过程,可以说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认识的机会。从该观点出发,第 8 届国史对话期待能进一步深化一直以来的对话。     ■会议流程 8月8日(周二) 【第1场 主持人:村 和明】 开幕致辞:刘 杰(早稻田大学) 主旨说明: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第2 场 副主题:教育 主持人:南 基正】 报告: 金 泰雄(首尔大学) 解放后韩国知识界的去殖民话语及历史叙事架构的变化 唐 小兵(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记忆的战争与历史书写的伦理——有关 20 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之战”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日本的历史教育如何讲述战争与殖民统治——基于教科书与教育现场的思考     【第3场 副主题:媒介 主持人:李 恩民】 报告: 江 沛(南开大学) 自保、爱国与屈从:一个伪满“合作者”的心态探微 福间良明(立命馆大学) 战后日本的媒介文化与“战争叙事”的变迁 李 基勋(延世大学) 现代韩国媒体的殖民地,战争经验形象化及其影响——以电影、电视剧为中心     【第4场 副主题:研究 主持人:宋 志勇】 报告: 安冈健一(大阪大学) “我”的历史,“我们”的历史——以色川大吉的“本人史”论为线索 梁 知惠(东北亚历史财团) 在“发展”之外,书写新的历史的可能性:韩国殖民地时期经济史研究的方向 陈 红民(浙江大学) 民国时期中国人对“日本军阀”的认知 论点整理: 刘 杰(早稻田大学)     8月9日(周三) 【第 5 场・第 6 场:全体讨论(指定讨论) 主持人:彭 浩、郑 淳一 】 讲在讨论开始之前: 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全体讨论: 指定讨论者(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平山 升(神奈川大学、日本) 金 澔(首尔大学、韩国) 金 宪柱(国立韩巴大学、韩国) 史 博公(中国传媒大学、中国) 吉井文美(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日本) 袁 庆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 张 晓刚(长春师范大学、中国)   闭幕致辞: 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同声传译 中文⇔日语: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韩语: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 中文⇔韩语: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 ・会议概要 ・会议资料
  • SGRA 报告 No. 96 第六届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

    SGRA 报告 No. 96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6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 第六届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 2022年 9月 30日发行   〈论坛主旨〉 本“国史对话”项目的目的是促进各个国家的国史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自2016 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 届。诸多参与者跨越国境齐聚一堂,围绕各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挑战、个案实证研究展开讨论,深化了交流。第5 届正值全球性新冠肺炎肆虐,仍秉持着应继续对话的方针,首次尝试线上举办,虽然众多与会者的发言很有意义,收获甚多,但也因讨论时间较短,对内容的吸收理解略显不足。本次会议在以往经验上做出新的尝试,以时间充足的自由讨论为主,大胆设定了更大的主题。此次会以问题提出与几则评论为开端,充分展开跨越国家、地域、时代的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一直以来不断扩大的与会者的交流网。   〈问题提出〉 “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 从古至今,跨越国家和地域的人的移动一直都存在。但是,当历史以国家为单位、被作为国民的历史书写时,移动者的经验便会从历史中遗漏。那么反过来说,在围绕历史进行的对话当中,可以说人的移动足以成为最优选的话题之一。   关于“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这个主题,我将在问题提出部分以近代日本的经验为素材提出论点。导入部分,我会先基于报告者对美国的冲绳系社区的实地调查对现代世界中的民族集团(ethnic group)作一概述。   第一个问题以近现代左右人的移动的国境和国籍问题为焦点。作为具体事例,我将介绍20 世纪上半叶日本统治下的冲绳和朝鲜以及战后美国统治下的冲绳的对外移民状况。我想指出,国境和国籍与近现代的主权国家体制和国际政治结构(帝国主义和冷战)密切相关。   第二个问题将关注跨越国家和地域的民族集团的形成、以及不同于国家间关系的民族间关系的形成。这都是人的移动对政治、社会秩序产生的冲击。作为具体事例,我将探讨20 世纪上半叶在夏威夷的日裔居民与华裔居民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希望就近现代的人的移动与前现代有何异同,以及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时会有何发现等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目录〉 第1场 [总主持人: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举办主旨】 引言 村 和明(东京大学) 【问题提出】 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指定讨论1】 13-14世纪蒙古帝国时期的人的移动 韩国:赵 阮(釜山大学) 【指定讨论2】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移动 中国:张 佳(复旦大学) 【指定讨论3】 古代及中世日本的出入境管理 日本:榎本 涉(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第2场 指定讨论 [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 【指定讨论4】 近代韩国人的移动 韩国:韩 成敏(世宗大学) 【指定讨论5】 从中心到边缘——关于“佐米亚(Zomia)”概念 中国: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 【指定讨论6】 帝国、人权、南洋——政治思想视角下的思考 日本:大久保健晴(庆应义塾大学) 回应指定讨论者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自由讨论1 讲师与指定讨论者 第3场 自由讨论2 [主持人: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 论点整理:刘 杰(早稻田大学) 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升(神 奈川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沈 哲基(延世大学)、南 基玄(韩国独立纪念 馆)、金 𡇇泰(全南大学)、王 耀振(天津外国语大学)、孙 继强(苏州大学) 第4场 自由讨论3 [主持人:郑 淳一(高丽大学)] 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升(神 奈川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沈 哲基(延世大学)、南 基玄(韩国独立纪念 馆)、金 𡇇泰(全南大学)、王 耀振(天津外国语大学)、孙 继强(苏州大学) 总结 宋 志勇(南开大学)、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闭幕致辞 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讲师简介 代后记 金 𡇇泰、三谷 博 参加者名单
  • 第69届SGRA论坛 第7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历史大众化”与东亚历史学」

    如下所示,第7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Zoom Webinar)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历史大众化”与东亚历史学」 日 期: 2022年8月6日(周六)下午1:00~下午4:00(北京时间) 方 法: 网络会议(Zoom Webinar) 语 言: 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 主办方: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报名参加 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sgra@aisf.or.jp、+81-(0)3-3943-7612)   ■举办主旨 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国史对话”尝试以线上方式举办研讨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鉴于目前改善活动的举办环境尚难以实现的现实,本次论坛继续以深化一直以来的与会者之间的对话为侧重进行了本次策划。   围绕各国历史学的现状,国史研究者们就各自所怀学术困扰进行交流,分享各自对各国现状的认知与理解,以期为今后的持续性对话打下基础,是本次论坛的一大目的。研究者们目前所面临的学术困扰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次论坛将会有所侧重。在各国社会形势持续变化、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急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应对新的需求而出现了历史相关叙述以多种形式持续增殖的现象,但国史专家们的声音却并未传达到关心历史问题的人们那里,并且现在的历史学无法完全应对这个问题,本次论坛试图将这个危机意识设定为具体的讨论议题。   虽处在相同的背景下,但因各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各不相同,具体状况自然多种多样,我们暂且将这种现状认识统称作“历史大众化”,在此基础上请各国研究者就本国现状进行报告,力图将本论坛打造成为各位研究者开诚布公地交流各自学术困扰,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的平台。   为促进对话顺利进行,会议安排了中日、日韩、中韩语言的同声传译。会议举办后,我们会编辑演讲集(SGRA报告),并通过电子杂志的方式广向社会推送与会者的文章。     ■问题提出 韩 成敏(高丽大学) 「一起聊聊 “历史大众化”」     ■会议流程 第1场(13:00-14:20) 总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举办主旨】 彭 浩(大阪公立大学) 【问题提出】韩 成敏(高丽大学)「一起聊聊 “历史大众化”」 【指定讨论】 中国:郑 洁西(温州大学) 日本:村 和明(东京大学) 韩国:沈 哲基(延世大学)   第2场(14:30-15:45) 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 【论点整理】刘 杰(早稻田大学) 【自由讨论】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平山 升(神奈川大学)、毛 立坤(南开大学)、金 澔(首尔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宋 志勇(南开大学)、盐出浩之(京都大学)、金 Kyongtae(全南大学)、郑 淳一(高丽大学)   第3场(15:45-16:00)总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总结】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闭幕致辞】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同声传译 中文⇔日语: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韩语: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 中文⇔韩语: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 ・会议概要 ・会议资料
  • SGRA 报告 No. 94 第五次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 《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SGRA 报告 No. 94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5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 第五次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2021年12月 15日发行     〈论坛主旨〉 在东亚地区持续的交流史中,探讨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中日韩三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应对对策。传染病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它经由国与国之间频繁往来的商人和使节等人群扩散开来,对许多人造成了危害。为减少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伤害度,各国都摸索了许多应对方法。为此,各国间共享了治疗传染病的医学知识,并制定了防疫相关的管制规则等。通过了解各国如何认识传染病问题,准备了何种应对措施,进而思考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其界限。 〈目录〉 第1场 [主持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 【欢迎致辞】 引言 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开幕致辞】 第5届 圆桌会议致辞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报告论文1】 开港期朝鲜的霍乱流行与开港场检疫问题 朴 汉珉(东北亚历史财团)   【报告论文2】 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传染病对策与开港场 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   【报告论文3】 中国卫生防疫的近代演变与性格 余 新忠(南开大学)   【指定讨论】 [指定讨论1]报告点评 金 贤善(明知大学) [指定讨论2]报告点评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指定讨论3]报告点评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   第2场 [主持人 :南 基正(首尔大学)] 自由讨论 论点整理 :刘 杰(早稻田大学)   自由讨论 :小组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总  结 :宋 志勇(南开大学)   评  论 :明石 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闭幕致辞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   预交评论   代后记 金 𡇇泰、金 贤善、平山 升   作者简介   参加者名单
  • 金 𡇇泰 ≪第六届国史对话报告≫

    (原文为韩语,翻译:洪 龙日) 第六届国史对话会议再次召开。这是该会议继今年1月之后,时隔7个月再次举行。彼此靠近的友谊不会轻易疏远,但如果经常见面,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则会越来越高,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本次会议上,大家再次见到熟悉的面孔,热情地问候了彼此。 本届会议制定了一个共同主题,由一名报告人提出问题后,以众人共同讨论的方式展开。主题是大家都可以谈论的“人的移动”,这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和公众激烈讨论的热点话题。 网上会议于北京时间9月11日上午9点启动。为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事务局和翻译人员做出了巨大努力。因此,首先向他们表示感谢。9点整,“对话”在李恩民老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村和明老师回顾并介绍了即将迎来第六次召开的国史对话的历程与宗旨。考虑到往届因讨论时间不足,每次都会留下遗憾的经验,所以本次会议选择以讨论为重点的方式进行。只不过令人担忧的是,本次实验性的尝试能否成功要取决于大家。好在从结果上来看,实验取得了成功。   问题由盐出浩之老师提出,标题为“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长期以来历史研究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影响,虽然有很多人试图摆脱这个框架,但很难成为主流,现如今需要包容多种视角的方法论。盐出浩之老师从不同角度展现的事例,让我对此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开始了思考。 关于移动自由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规定了人的移动等问题,盐出浩之老师以日本帝国时期朝鲜人和冲绳人的移动为事例进行了介绍。另外,还以“人的移动能带来什么和能制造什么” 为着眼点,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移民在夏威夷的关系。简言之,这个报告在国家对人的移动产生强大影响力问题上引发人们思考,也向中国和韩国的研究者提出了如何在国史中讲述“人的移动”的问题。通过生动的人物照片,仿佛在他们的人生中看了一部电影。 对此,中日韩三国各派出了2名指定讨论者进行话题讨论。赵阮老师介绍了蒙古帝国时期因经济和政治因素导致的人的移动。赵阮老师指出,在人们的移动日益活跃的过程中,帝国内部也出现了与来自其他文化圈的人之间的竞争,并且他们的移动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影响。 张佳老师也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现象为例做了说明。对战争导致的人口移动与政府主导的强制移动以及没有政府介入的经济移动进行了比较,并展示出人们为维持生计而突破各种限制自发移动的样貌。 榎本涉老师介绍了古代和中世纪日本关于移动的具体事例。古代日本对出入境进行严格管理,而中世纪则没有相应的国家管理,因此想要移动的人需要自行准备起到护照作用的文件。 在上述讨论中,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可以看出国家试图干预人员流动的企图。另一方面,在当下大流行病的环境中,移动的停止似乎在网络上引发了更加活跃的接触。 韩成敏老师将近代韩国人的移动情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出于生计考量的半自发移动;第二种是国家政策性移民;第三种是殖民地化以后的强制动员。此外,还指出引入一种具有对弱者关怀的跨民族主义观点的必要性,并在移居国外的流散集团的问题上,提出了移居者集团之间的竞争可能具有特殊性的观点。 秦方老师在介绍詹姆斯·斯科特的《赞米亚》时,提出了对中心和边缘、边缘和边界之外的平衡以及在两者之间穿梭的人的关心的必要性。在国家对移动进行管理的同时,我们也要观察其背后的面貌。秦方老师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领域研究,并讲述了大流行病之后,发生了变化以及没有发生变化的界限里的人物们的故事。 大久保健晴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了人的移动。他举出了历史上为推动现代化进程国家雇用外国人的事例,以及前往南洋群岛的日本人的原住民认知的事例等。对于人的移动问题,观察多个事例甚至相反的例子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看待脱离主权国家的难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大久保健晴老师还提出,除了东亚之外,我们还要共享对其他地区的看法。 在以上的指定讨论中,我们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引发人员移动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我们了解了历史中的国家管理方式及其原因,也看到了想要超越这些因素的人们充满活力的样貌。虽然时间很短,但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拓宽了。我认为,围绕相同的主题,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简短而明了地谈论问题意识的这个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接下来的环节是指定讨论者参与的自由讨论时间。由南基正老师主持,移动的自发性和非自发性的区分是本环节讨论的核心。盐出浩之老师表示,提出此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个人是出于多种目的而进行移动的。但他的立场是,影响其移动的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国家。我们再次确认了国家和个人不是单方面的关系,而是紧张关系。对于是否需要区分移动和移居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还讨论了民族是国家还是民族集团,以及民族集团是否也是在历史中被创造出来的等问题。 第3、4环节是由讨论小组成员参与的自由讨论,讨论的范围变得更广了。在讨论之前,刘杰老师围绕着是什么规定了移动,移动带来了什么,各国的国史教育如何处理移动问题,从历史角度看待今天的人的移动等问题整理了论点。得益于此,在自由讨论之前,我们有了整理思绪的时间。 各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们的提问以及论点提出,加深了本次对话的深度。平山升老师提出的“考虑到人的移动,把焦点放在对人类产生普遍影响的宗教上会如何?对于被遗忘的移动也应该给予关注,有必要与普通人共享问题意识”;大川真老师提出的“自发和非自发可能没有太大差异。‘中动态’的概念,即:虽不是自发的,但是在环境下,会有不得不这样做的情况”;浅野丰美老师提出的“以人的移动为基轴,描绘全球历史是重要的尝试。通过此次主题,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从古代到近代的国家社会”;南基正老师提出的“迁移的移民在与当地的关系中产生的问题,移居二代的身份问题”;佐藤雄基老师提出的“移动和劳动力的密切关系”;市川智生老师提出的“在与人的移动密切相关的传染病同现代社会中本国国民的保护形成矛盾的场景中所感受到的疑惑”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本环节的主持人郑淳一老师和彭浩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专业领域中的与中国和日本的护照、户籍等相关的事例,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时代的理解。 讨论时间就这样结束了。接着是宋志勇老师和三谷博老师的总结,以及赵珖老师的闭幕致辞。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未能进一步展开讨论的遗憾之情。尽管留有一些遗憾,但大家一致认同本届会议的举办取得了圆满成功。三谷博老师表示,本次会议的参加者所从事的许多研究及报告是老一辈研究者从未想过的,从而感受到了东亚的光明前景,希望以后能与在此认识的好朋友们继续引领该对话。 通过第六届国史对话,让我意识到研究不同时代和分类史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谈论共同的主题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提出的问题拓宽了讨论范围,知识的刺激引出了新的疑问。从点到线再扩大到面,讨论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虽然9月11日的讨论时间已经结束,但中日韩三国的对话并未停止。在进行国史对话的同时,各研究人员也可以在自己所属的地方召集“对话伙伴”,扩大“对话场域”。这样想的话,比起遗憾,我觉得更多的是期待。 当天照片 问卷调查结果 ■ 金 𡇇泰(Kim Kyongtae)出生于韩国浦项市,韩国史专业。在高丽大学韩国史学系攻读博士期间,于2010年至2011年间,以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文化研究专业(日本史学)外国研究生的身份留学。2014年在高丽大学韩国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高丽大学人文力量强化事业团研究教授,目前担任全南大学历史教育系助理教授。研究关注战争的破坏性本性与必定从战争所引发的荒原中生长出的和平之间的历史。 日语版报告 韩语版报告  
  • 第66届SGRA-V会议 第6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

    如下所示,第6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Zoom Webinar)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日 期: 2021年9月11日(周六)上午9:00~下午3:20(北京时间)方 法: 网络会议(Zoom Webinar)语 言: 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主办方: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报名参加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sgra@aisf.or.jp、+81-(0)3-3943-7612)  ■举办主旨    本“国史对话”项目的目的是促进各个国家的国史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自2016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届。诸多参与者跨越国境齐聚一堂,围绕各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挑战、个案实证研究展开讨论,深化了交流。第5届正值全球性新冠肺炎肆虐,仍秉持着应继续对话的方针,首次尝试线上举办,虽然众多与会者的发言很有意义,收获甚多,但也因讨论时间较短,对内容的吸收理解略显不足。本次会议在以往经验上做出新的尝试,以时间充足的自由讨论为主,大胆设定了更大的主题。此次会以问题提出与几则评论为开端,充分展开跨越国家、地域、时代的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一直以来不断扩大的与会者的交流网。     为促进对话顺利进行,会议安排了中日、日韩、中韩语言的同声传译。会议举办后,我们会编辑演讲集(SGRA报告),并通过电子杂志的方式广向社会推送与会者的文章。  ■问题提出盐出浩之(京都大学)“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     从古至今,跨越国家和地域的人的移动一直都存在。但是,当历史以国家为单位、被作为国民的历史书写时,他们的经验便会从历史中遗漏。那么反过来说,在围绕历史进行的对话当中,可以说人的移动足以成为最优选的话题之一。    关于“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这个主题,我将在问题提出部分以近代日本的经验为素材提出论点。导入部分,我会先基于报告者对美国的冲绳系社区的实地调查对现代世界中的民族集团(ethnic group)作一概述。    第一个问题以近现代左右人的移动的国境和国籍问题为焦点。作为具体事例,我将介绍20世纪上半叶日本统治下的冲绳和朝鲜以及战后美国统治下的冲绳的对外移民状况。我想指出,国境和国籍与近现代的主权国家体制和国际政治结构(帝国主义和冷战)密切相关。    第二个问题将关注跨越国家和地域的民族集团的形成、以及不同于国家间关系的民族间关系的形成。这都是人的移动对政治、社会秩序产生的冲击。作为具体事例,我将探讨20世纪上半叶在夏威夷的日裔居民与华裔居民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希望就近现代的人的移动与前现代有何异同,以及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时会有何发现等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会议流程第1场(9:00-10:25) 总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举办主旨】 村 和明(东京大学)【问题提出】盐出浩之(京都大学)“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指定讨论】韩国:赵 阮(釜山大学)中国:张 佳(复旦大学)日本:榎本 涉(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第2场(10:30-11:45) 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指定讨论】韩国:韩 成敏(世宗大学)中国: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日本:大久保健晴(庆应义塾大学)【评论】盐出浩之(京都大学)【自由讨论】讲师与指定讨论者 第3场(12:30-13:45) 主持人: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郑 淳一(高丽大学)【论点整理】刘 杰(早稻田大学)【自由讨论】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昇(神奈川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沈 哲基(延世大学)、南 基玄(韩国独立记念馆)、金 Kyongtae(全南大学)、王 耀振(天津外国语大学)、孙 继强(蘇州大学)第4场(13:50-15:20) 主持人: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郑 淳一(高丽大学)【自由讨论】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昇(神奈川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沈 哲基(延世大学)、南 基玄(韩国独立记念馆)、金 Kyongtae(全南大学)、王 耀振(天津外国语大学)、孙 继强(蘇州大学)【总结】宋 志勇(南开大学)、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闭幕致辞】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同声传译韩语⇔日语: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日语⇔中文: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韩语: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会议概要
  • 金 Kyongtae「第5回国史对话会议报告:在传染病时期回顾传染病历史」

    (原文为日语,中文翻译:陈璐) 2021年1月9日举办了“第五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此次会议主题是“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从去年1月在菲律宾召开的第四届国史对话会议结束为止,不, COVID-19肆虐后,谁也没预料到这次的危机会持续到第二年1月。第四届会上三谷博老师提到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主题,可能就是先见之明,这也成了符合这个时代的讨论主题。 这次对话是在网上举办的。从技术层面上找到了在这场危机中也能继续对话的方式。但是,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工作人员为了让大家都能顺利用新形式对话做足了准备。对话正式开始前进行了很多预演,当天也从早上就开始准备。我想再次感谢事务所为我们与会者做出的充分准备。 迄今为止每次会议都会邀请许多演讲者和讨论者,召开为期2至3天的研讨会。但是,这次会议只从各国各请一名演讲者和讨论者,确保了会议的集中度和效率。不同时间段上虽然人数有变化,但据统计发表者、讨论者和小组成员共38名,一般参加者93名,同声传译等工作人员20名,共计151名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两场进行。第1场由村和明老师主持进行了3个主要发表和指定讨论,第2场由南基正老师主持自由讨论。两场结束后还举办了与会者的自由参加的线上联欢会。 第1场开场是渥美财团常务理事今西淳子女士的欢迎致词,之后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赵珖老师致开幕辞。赵珖委员长说19世纪疫情大爆发的相关研究将赋予当下21世纪,也就后疫情时代(Post-COVID19)下展开的新“国际”问题提供一个解决规范。并且表示了希望国史对话会议继续办下去的愿望。 第一个是朴汉珉老师(东北亚历史财团)的发表 “开港期朝鲜的霍乱流行和开港场检疫问题”。主要谈到釜山、仁川、元山等朝鲜初期的开港地霍乱流行,检疫因此受到了困扰。3个港口与各国的国民保护呈现出相反的利害关系。朝鲜政府之后积累经验,于1887年制定朝鲜政府检疫章,一直沿用至1893年。 第二个是市川智生老师(冲绳国际大学)的发表 “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传染病对策和通商港口”。市川老师说他很惊讶与朴老师有相似的主题和问题意识,期待能对彼此的研究有所帮助。此次发表以日本开港场横滨、长崎、神户为对象,集中讨论了日本人社会和外国人社会的关系。经过混乱的时代,直至1890年代后日本政府才实行了传染病对策的一元化。  第三个是余新忠老师(南开大学)的发表“中国卫生防疫的近代演变和性格”。与前两个发表不同,这个发表这是从宏观角度看卫生在中国的意义和实际情况,以及近代以后的变化。另外,通过与当下疫情的比较,提示出国家、地区、个人作用的共同思考的主题。 接着,是对3个发表的指定讨论。指定讨论者也由这3个国家的研究者组成。(分别是明知大学的金贤善老师、京都大学的盐出浩之老师、首都师范大学的秦方老师)。指定讨论没有“指定”某个发表内容作为讨论对象,而是讨论此次所有的课题,展开了更广泛的讨论。讨论者指出了,在传统卫生防疫的含义、近代以后国家开始主导防疫的过程、传染病带来近代化的同时伴随出现的无形的划分,以及围绕卫生和防疫由哪个国家主导的竞争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有必要留意关心殖民地的卫生和防疫问题、以及国家以下的单位、国家和底层相连接的共同体问题。 第2部分是自由讨论。在自由讨论之前,刘杰老师(早稻田大学)整理了论点,刘老师在整理各个发表内容的同时,还整理了事先由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中的共同问题。应对跨境人群传播的传染病,首选方法是国家封锁边境,这关系到主权问题,但此后的信息共享和跨境应对成为了重要课题,国家-地区-个人的联系、社区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工作都至关重要。另外,发言中刘老师还指出如何理解其中的共存性和对立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接下来是小组成员的评论和提问。其中不仅有直接发言的,也有利用聊天功能提问的。传染病自古以来就易引起对当权者的不信任,因此近代以后传染病仍与国民的政治意识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其中,主权与传染病之间的力量关系、各国民众的意识和民族主义高涨的关系、传染病流行时三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共同应对的情况等,都成为提问的焦点。对此,发表者认真作答,指定讨论者和小组成员相继补充评论,以致时间都不太够。 自由讨论环节之后,宋志勇老师(南开大学)进行了总结,明石康老师也做出了评论。这是值得载入历史的围绕恰当主题的“对话”,是让我们思考全球化中各国的社会责任、该传播什么样的社会信息的时间。在总结评论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各国可以更自由地从相互学习的立场上寻找解决方案,因此互相比较分析对方的观点是这个聚会的初衷,这无论是对未来还是对地球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谷博老师(迹见学园女子大学)在闭幕致辞中讲到了以下四点。①不能因大爆发的事态而再次分裂或扩大分裂 ②期待这次会议能成为国家-民众-学者之间展开合作关系的重要契机 ③“国史对话”的宗旨是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尽管网上会议有所局限,但是这次会议完成了重要的对话 ④我很希望看到这次的会议能成为跨越历史学界限的出发点。最后,向翻译和同声传译的各位工作人员,以及渥美财团的奖学生们表示了感谢。另外,他还表达了希望今天参会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今后都能一直保持交流。 会议结束后,还以联欢会的形式举行了非正式的自由的“聚会”。我时隔一年和在菲律宾召开的“第四届国史对话”会议上见面的各位重逢,非常愉快地进行了对话。第一次参加“第五次国史对话”的各位也很快熟悉了起来。不生硬的共同主题,自备的饮料和下酒菜,像这样在网上见面不也很好吗?因篇幅有限,我很遗憾没能充分介绍参加会议的各位的发言内容。  当天照片 问卷调查结果 日语版报告 韩语版报告  ■ 金 Kyongtae(Kim Kyongtae)韩国浦项市生人。韩国史专业。于高丽大学校韩国史学科博士课程期间的2010年~2011年作为外国人研究生在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文化研究专业(日本史研究)进修。2014年取得高丽大学校韩国史学科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高丽大学校人文力量强化事业团研究教授,现任全南大学校历史教育科助理教授。对战争破坏性、以及伴随战争产生的受害地区和平史问题感兴趣。主要著作《壬辰战争时期讲和谈判研究》(博士论文)。 
  • SGRA 报告 No. 90 第四次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 “东亚”的诞生―19世纪国际秩序的转换―

    SGRA 报告 No. 90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3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第四次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东亚”的诞生―19世纪国际秩序的转换―2021年 2月 11日发行 〈论坛主旨〉在十九世纪以前,东亚区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它们各自分别与外国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是,当西方将国际化的运动推进到北太平洋的时候,中、日、韩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通信方面,都变得紧密起来,其中将“东亚”看作是一个整体区域的想象力应运而生。这次会议的主旨就是以东亚国际秩序的这种变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各国国内秩序的变化为主题,展开一场国际性的对话。当西方国家抱着对商业的极度关心,并以新的交通、通信和军事技术再次出现在东亚这一地区时,中国、日本、朝鲜是如何认识西方世界的?传统的知识体系与此如何融合交错?不管是哪个国家,它们在抵触的同时,也萌生了对新学的憧憬,于是,一方面是对传统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传统的重建,这两种尝试同时进行。如在日本,当洋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轴时,将天皇置于秩序的核心、家族中儒家的男子优越观念,也成为一般现象。对于西方的这种抵触和憧憬,各个国家融合交错的方式不同,从而也产生了至今为止不同的文化。西方的到来,促使各国奋起自卫,其结果是使各个国家演变为“国民国家”。尽管这种演变有早与晚的区别,但却使彼此之间的国境日益明确,也诞生了促使内部团结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西方带来的海运网,也促使人们走向国境之外。除走向东南亚之外,大量的中国劳工还涌向美洲大陆。以前几乎无人出国的日本,也开始有移民飘洋过海。在朝鲜,移民虽然不多,但却出现了外国留学生和政治亡命之士,并最终对国家的未来给予了很大的影响。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及跨越国境的移民、留学、亡命等的相互交错,使历来的东亚的秩序在国际关系和国内秩序两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预示着二十世纪大变动的来临。本次会议将以上述一系列问题为课题,分三个分科会,对各国国家的情况加以比较、讨论,从而从总体上把握十九世纪东亚地区所发生的大转折。  〈目录〉第一场 开幕[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开幕致辞】 第4届 韩国、日本、中国国史对话可能性圆桌会议致辞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欢迎辞】 19世纪的菲律宾 —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为中心— Maquito Ferdinand(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校)【主题演讲】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评议】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读后感1 宋 志勇(南开大学)【评议】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读后感2 朴 汉珉(东国大学)第二场 对西方的认识[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发表论文1】 19世纪东亚的国际秩序和对“万国公法”的接受吸收—论其在日本的情况 大久保健晴(庆应义塾大学)【发表论文2】 19世纪后期东亚三国克服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以1880年代初朝鲜的门户开放政策为中心— 韩 承勋(高丽大学)【发表论文3】 魔灯镜影—18-20 世纪中国早期幻灯的放映、制作与传播— 孙 青(复旦大学)【答疑讨论】 对第二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三场 对传统的挑战和创造[主持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 )]【发表论文4】 18、19世纪的女性天皇和母系天皇论 大川 真(中央大学)【发表论文5】 日本民法的形成及其在殖民地朝鲜的实施—以制令第七号《朝鲜民事令》为中心— 南 基玄(成均馆大学)【发表论文6】 传统与创制—19世纪后期中国的洋务运动— 郭 卫东(北京大学)【答疑讨论】 对第三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四场 跨越国界的人的流动[主持人 :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 )]【发表论文7】 东亚公共领域的诞生—19 世纪后半东亚的英文报刊、中文报刊和日文报刊—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发表论文8】 日本社会对金玉均流亡的认识与应对 韩 成敏(大田大学)【发表论文9】 近代中国女性的游移经验与妇女“解放”框架的再思考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答疑讨论】 对第四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五场 综合讨论[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受邀讨论人 :青山 治世(亚细亚大学)、平山 升(九州产业大学)、朴 汉珉(东国大学)、孙 卫国(南开大学)第六场 自由讨论[主持人 :南 基正(首尔大学 )] 总评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后记明石 康 /金 泰 /大川 真 /南 基玄 /郭 卫东 /朴 汉珉作者简介与会者名单
  • 第 65 回 SGRA-V 会议 第5V 回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会议邀请

      如下所示,第5V回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Zoom Webinar)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日 期: 2021年1月9 日(周六)下午1 点~4 点15分(北京时间) 方 法: 网络会议(Zoom Webinar) 语 言: 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 主办方: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报名参加 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sgra@aisf.or.jp、+81-(0)3-3943-7612)       ■概要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自2016年开始共举办了4届“中日韩国史对话的可能性”的圆桌会议,此次是首次尝试举办为期半日的网络会议。届时三个国家的历史研究者们将在会议上发表有关近代史中传染病的研究,并共同讨论东亚地区交流史的可能性。 为促进对话顺利进行,会议安排了中日、日韩、中韩语言的同声传译。会议举办后,我们会编辑演讲集(SGRA报告),并通过电子杂志的方式广向社会推送与会者的文章。     ■大会议题:“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在东亚地区持续的交流史中,探讨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中日韩三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应对对策。传染病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它经由国与国之间频繁往来的商人和使节等人群扩散开来,对许多人造成了危害。为减少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伤害度,各国都摸索了许多应对方法。为此,各国间共享了治疗传染病的医学知识,并制定了防疫相关的管制规则等。通过了解各国如何认识传染病问题,准备了何种应对措施,进而思考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其界限。     ■会议流程   第1场(13 :00-14:40)  负责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   【欢迎致辞】 今西 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开幕致辞】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发  表】 韩国: 朴 汉珉(东北亚历史财团)   「开港期朝鲜的霍乱流行与开港场检疫问题」 日本: 市川 智生(冲绳国际大学)「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传染病对策和通商港口」 中国: 余 新忠(南开大学)   「中国卫生防疫的近代演变与性格」   【指定讨论】 韩国: 金 贤善(明知大学) 日本: 盐出 浩之(京都大学) 中国: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     第2场(14:45-16:15)  负责人: 南 基正(首尔大学)   【论点整理】 刘 杰(早稻田大学)   【自由讨论】 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韩国: 李 命美(庆尚大学)、金 甫桄(嘉泉大学)、许 泰玖(天主教大学) 崔 妵姬(德成女子大学)、韩 承勋(韩国艺术综合学校) 韩 成敏(大田大学)、金 Kyong tae(全南大学)、郑 淳一(高麗大学) 日本: 向 正树(同志社大学)、四日市 康博(立教大学) 八百 启介(北九州市立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 大久保 健晴(庆应义塾大学)、青山 治世(亚细亚大学) 平山 升(神奈川大学) 中国:郑 洁西(宁波大学)、孙 卫国(南开大学)、孙 青(复旦大学) 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客座嘉宾: 明 石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杨 彪(华东师范大学) 王 文隆(南开大学)、段 瑞聪(庆应义塾大学)   列席代表:葛 兆光(复旦大学)、祁 美琴(中国人民大学) 【总  结】 宋 志勇(南开大学) 【闭幕致辞】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 ※同声传译 韩文⇔日文: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 日文⇔中文: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文⇔韩文: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 ・会议概要 ・会议资料      
  • SGRA 报告 No.86 第3 次“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 “十七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由乱转治——”

    SGRA 报告 No. 86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59 届 SGRA 论坛演讲记录第 3 次“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十七世纪东亚国际关系——由乱转治——”2019年 12月 22日发行 〈论坛主旨〉 在东亚地区,“历史和解”问题作为一个重大课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通过和约与联合声明,国家间的和解可以在法律层面得以成立。然而,在国民层面,和解却举步维艰。因此,这种状态很难说达到了真正的国家间的和解。历史学家们能够为历史和解做出怎样的贡献呢? 以公元 1600 年为节点的一百年,是东亚第三次陷入政局动荡的年代。一方面,明朝大力撒网全球以寻求的白银资源这一难题被日本所化解(日本从朝鲜吸取银冶炼技术,生产量大幅度提高),东亚经济交流日益紧密;另一方面,经济腾飞又催生出东亚各民族对政治霸权的诉求,即日本的丰臣秀吉和满清皇太极前后策动的朝鲜入侵,以及满清入关。 经济领域相互依存和各国争霸的同时进行所带来的大规模战乱,以及接踵而来的长期稳定对现代东亚来说也具有深刻的反省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本次会议的目的并不在于达成某种共识,而是希望在确认不同立场拥有不同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来加深相互理解。 〈目录〉第一场 [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主题演讲】17世纪东亚历史的发展及其特点 ――如何认识17世纪世界史中韩国历史之流变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第二场 [主持人 :杨 彪(华东师范大学)]【报告1】 从韩国的角度看壬辰倭乱/崔 永昌(国立晋州博物馆)【报告2】 欺瞒还是妥协――壬辰倭乱期间的外交交涉/郑 洁西(宁波大学)【报告3】 “壬辰战争”的议和交涉/荒木和宪(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第三场 [主持人 :李 命美(韩国外国语大学)]【报告4】 从“礼”的视角再考丙子胡乱/许 泰玖(天主教大学)【报告5】 “胡乱”研究的注意点/铃木 开(东京大学)【报告6】 喇嘛教与17世纪的东亚政局/祁 美琴(中国人民大学)第四场 [主持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报告7】 日本的近世化与土地・商业・军事/牧原成征(东京大学)【报告8】 壬辰倭乱至丙子胡乱时期唐粮性质的研究/崔 妵姫(国学振兴院)【报告9】 清代中朝关系特点与“东亚”秩序格局/赵 轶峰(东北师范大学)第五场 [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自由讨论】 讨论者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金 甫桄(嘉泉大学)/会议总评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第六场 [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综合讨论】 关于迈向和解的历史学共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发言人 :[日本]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     [韩国]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朴 薰(首尔大学)     [中国・台湾] 杨 彪(华东师范大学)、王 文隆(台湾政治大学)、在日学者 :段 瑞聪(庆应大学)后记金 泰 / 村 和明 / 孙 军悦 / 刘 杰报告人简历与会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