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日本时间16时、北京时间15时,第15届SGRA中国论坛于线上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亚细亚(ASIA)如何被构建,摩登(MODERN)造就怎样的变化——空间亚洲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近代和现代”。主讲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山室信一先生是亚洲思想史研究界的著名学者,担任评议人的是鼎鼎有名的清华大学王中忱教授和刘晓峰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赵京华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林少阳教授,超过600名学者师生参加了这场云端学术盛宴,参加人数创下了SGRA中国论坛之最。
与去年一样,北京大学设置了一个较小的分会场,近20名在校生参会。透过屏幕,京都主会场宛如专业播音室一般。论坛在精心安排当中开始。按照惯例,主办方常务理事今西淳子女士首先致辞,今西常务理事分享了SGRA与山室教授的学术因缘以及本次论坛主题的确定过程。随后由北京日本文化中心野田昭彦主任致辞,野田主任结合东京夏季奥运会和北京冬季奥运会,谈到了“体育”这一概念,强调了人们顺应新冠疫情带来的各方面变化,共同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山室教授的演讲分为四个部分。演讲开始,山室教授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即“‘亚洲’一词到底指的是哪一地理范围?”,“所谓‘摩登’只是一种时间上的区分吗?” 通过提问,引导大家对既往耳熟能详的词语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认识、自我认同等重要概念进行反思。随后,山室教授逐步展开,分别阐述了“为什么亚洲和摩登会成为问题?”、“作为思想课题的亚洲——空间论的转向”、“作为思想课题的摩登——时间论的转向与性别论的转向”等话题。演讲的具体内容请读者一定阅读中国论坛的报告书。当山室教授正要进入“性别论”的部分时,受时间所限,只好匆匆结束演讲。值得庆幸的是,明年的SGRA中国论坛将继续邀请山室教授主讲,大家将能够接着聆听性别论和最后部分“理论转向的三角锥与思词学”。
评议环节中,王中忱教授高度称赞了山室教授通过将亚洲视为“知的回廊”来解释亚洲近代的自发性和原动力的观点,并对“思词学”寄予了期待。刘晓峰教授赞同进一步挖掘关键词“亚洲”和“摩登”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重要性,指出“近代即为亚洲进行命名和定义的历史”。赵京华教授表示对山室教授以亚洲空间论和语言分析为对象的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感受颇深,认为“思词学”比“思想连锁”更有新的意义。林少阳教授高度评价山室教授是“一位凝视亚洲的学者和知识人”,山室教授通过史料缜密而系统的阅读,直接进入这一错综复杂而又常常充满暴力的近代空间,这种研究方法与坚持“作为方法的亚洲”的研究者截然不同。林少阳教授指出,山室教授认为“亚洲”是历史的,因此毫不回避战争这一重大问题及历史中的暴力问题。且亚洲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全球的关系性中的。在此意义上,山室教授的研究具有能解读亚洲未来的重要性。
“知的回廊”“思想连锁”“思想断锁”“竞争共存”“理论转向的三角锥”……山室教授带来的头脑风暴将会持续到明年。而对北京大学日语系学生来说,还有一件幸福的事情。论坛之前,日语系学生举办了一场山室教授的新书《通往摩登语的世界:通过流行语看日本的近现代》读书会,有4名学生撰写了读后感。山室教授给他们一一回信,不仅交流了学术,还给学生们写下了许多鼓励的话语,这些话语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令人难忘。
当天的照片
问卷调查结果
<孙建军SUN Jianjun>
1990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1993年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国际基督教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语言大学讲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长聘副教授。专攻近代日中词汇交流史。著作有《近代日语的起源―幕末明治初期创制的新汉语词汇》(早稻田大学出版部)。
-
SGRA 报告 No. 94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5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
第五次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2021年12月 15日发行
〈论坛主旨〉
在东亚地区持续的交流史中,探讨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中日韩三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应对对策。传染病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它经由国与国之间频繁往来的商人和使节等人群扩散开来,对许多人造成了危害。为减少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伤害度,各国都摸索了许多应对方法。为此,各国间共享了治疗传染病的医学知识,并制定了防疫相关的管制规则等。通过了解各国如何认识传染病问题,准备了何种应对措施,进而思考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其界限。
〈目录〉
第1场 [主持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
【欢迎致辞】 引言
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开幕致辞】 第5届 圆桌会议致辞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报告论文1】 开港期朝鲜的霍乱流行与开港场检疫问题
朴 汉珉(东北亚历史财团)
【报告论文2】 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传染病对策与开港场
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
【报告论文3】 中国卫生防疫的近代演变与性格
余 新忠(南开大学)
【指定讨论】
[指定讨论1]报告点评 金 贤善(明知大学)
[指定讨论2]报告点评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指定讨论3]报告点评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
第2场 [主持人 :南 基正(首尔大学)]
自由讨论
论点整理 :刘 杰(早稻田大学)
自由讨论 :小组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总 结 :宋 志勇(南开大学)
评 论 :明石 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闭幕致辞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
预交评论
代后记
金 𡇇泰、金 贤善、平山 升
作者简介
参加者名单
-
(原文为韩语,翻译:洪 龙日) 第六届国史对话会议再次召开。这是该会议继今年1月之后,时隔7个月再次举行。彼此靠近的友谊不会轻易疏远,但如果经常见面,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则会越来越高,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本次会议上,大家再次见到熟悉的面孔,热情地问候了彼此。 本届会议制定了一个共同主题,由一名报告人提出问题后,以众人共同讨论的方式展开。主题是大家都可以谈论的“人的移动”,这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和公众激烈讨论的热点话题。 网上会议于北京时间9月11日上午9点启动。为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事务局和翻译人员做出了巨大努力。因此,首先向他们表示感谢。9点整,“对话”在李恩民老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村和明老师回顾并介绍了即将迎来第六次召开的国史对话的历程与宗旨。考虑到往届因讨论时间不足,每次都会留下遗憾的经验,所以本次会议选择以讨论为重点的方式进行。只不过令人担忧的是,本次实验性的尝试能否成功要取决于大家。好在从结果上来看,实验取得了成功。 问题由盐出浩之老师提出,标题为“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长期以来历史研究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影响,虽然有很多人试图摆脱这个框架,但很难成为主流,现如今需要包容多种视角的方法论。盐出浩之老师从不同角度展现的事例,让我对此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开始了思考。 关于移动自由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规定了人的移动等问题,盐出浩之老师以日本帝国时期朝鲜人和冲绳人的移动为事例进行了介绍。另外,还以“人的移动能带来什么和能制造什么” 为着眼点,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移民在夏威夷的关系。简言之,这个报告在国家对人的移动产生强大影响力问题上引发人们思考,也向中国和韩国的研究者提出了如何在国史中讲述“人的移动”的问题。通过生动的人物照片,仿佛在他们的人生中看了一部电影。 对此,中日韩三国各派出了2名指定讨论者进行话题讨论。赵阮老师介绍了蒙古帝国时期因经济和政治因素导致的人的移动。赵阮老师指出,在人们的移动日益活跃的过程中,帝国内部也出现了与来自其他文化圈的人之间的竞争,并且他们的移动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影响。 张佳老师也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现象为例做了说明。对战争导致的人口移动与政府主导的强制移动以及没有政府介入的经济移动进行了比较,并展示出人们为维持生计而突破各种限制自发移动的样貌。 榎本涉老师介绍了古代和中世纪日本关于移动的具体事例。古代日本对出入境进行严格管理,而中世纪则没有相应的国家管理,因此想要移动的人需要自行准备起到护照作用的文件。 在上述讨论中,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可以看出国家试图干预人员流动的企图。另一方面,在当下大流行病的环境中,移动的停止似乎在网络上引发了更加活跃的接触。 韩成敏老师将近代韩国人的移动情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出于生计考量的半自发移动;第二种是国家政策性移民;第三种是殖民地化以后的强制动员。此外,还指出引入一种具有对弱者关怀的跨民族主义观点的必要性,并在移居国外的流散集团的问题上,提出了移居者集团之间的竞争可能具有特殊性的观点。 秦方老师在介绍詹姆斯·斯科特的《赞米亚》时,提出了对中心和边缘、边缘和边界之外的平衡以及在两者之间穿梭的人的关心的必要性。在国家对移动进行管理的同时,我们也要观察其背后的面貌。秦方老师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领域研究,并讲述了大流行病之后,发生了变化以及没有发生变化的界限里的人物们的故事。 大久保健晴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了人的移动。他举出了历史上为推动现代化进程国家雇用外国人的事例,以及前往南洋群岛的日本人的原住民认知的事例等。对于人的移动问题,观察多个事例甚至相反的例子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看待脱离主权国家的难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大久保健晴老师还提出,除了东亚之外,我们还要共享对其他地区的看法。 在以上的指定讨论中,我们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引发人员移动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我们了解了历史中的国家管理方式及其原因,也看到了想要超越这些因素的人们充满活力的样貌。虽然时间很短,但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拓宽了。我认为,围绕相同的主题,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简短而明了地谈论问题意识的这个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接下来的环节是指定讨论者参与的自由讨论时间。由南基正老师主持,移动的自发性和非自发性的区分是本环节讨论的核心。盐出浩之老师表示,提出此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个人是出于多种目的而进行移动的。但他的立场是,影响其移动的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国家。我们再次确认了国家和个人不是单方面的关系,而是紧张关系。对于是否需要区分移动和移居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还讨论了民族是国家还是民族集团,以及民族集团是否也是在历史中被创造出来的等问题。 第3、4环节是由讨论小组成员参与的自由讨论,讨论的范围变得更广了。在讨论之前,刘杰老师围绕着是什么规定了移动,移动带来了什么,各国的国史教育如何处理移动问题,从历史角度看待今天的人的移动等问题整理了论点。得益于此,在自由讨论之前,我们有了整理思绪的时间。 各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们的提问以及论点提出,加深了本次对话的深度。平山升老师提出的“考虑到人的移动,把焦点放在对人类产生普遍影响的宗教上会如何?对于被遗忘的移动也应该给予关注,有必要与普通人共享问题意识”;大川真老师提出的“自发和非自发可能没有太大差异。‘中动态’的概念,即:虽不是自发的,但是在环境下,会有不得不这样做的情况”;浅野丰美老师提出的“以人的移动为基轴,描绘全球历史是重要的尝试。通过此次主题,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从古代到近代的国家社会”;南基正老师提出的“迁移的移民在与当地的关系中产生的问题,移居二代的身份问题”;佐藤雄基老师提出的“移动和劳动力的密切关系”;市川智生老师提出的“在与人的移动密切相关的传染病同现代社会中本国国民的保护形成矛盾的场景中所感受到的疑惑”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本环节的主持人郑淳一老师和彭浩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专业领域中的与中国和日本的护照、户籍等相关的事例,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时代的理解。 讨论时间就这样结束了。接着是宋志勇老师和三谷博老师的总结,以及赵珖老师的闭幕致辞。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未能进一步展开讨论的遗憾之情。尽管留有一些遗憾,但大家一致认同本届会议的举办取得了圆满成功。三谷博老师表示,本次会议的参加者所从事的许多研究及报告是老一辈研究者从未想过的,从而感受到了东亚的光明前景,希望以后能与在此认识的好朋友们继续引领该对话。 通过第六届国史对话,让我意识到研究不同时代和分类史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谈论共同的主题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提出的问题拓宽了讨论范围,知识的刺激引出了新的疑问。从点到线再扩大到面,讨论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虽然9月11日的讨论时间已经结束,但中日韩三国的对话并未停止。在进行国史对话的同时,各研究人员也可以在自己所属的地方召集“对话伙伴”,扩大“对话场域”。这样想的话,比起遗憾,我觉得更多的是期待。 当天照片 问卷调查结果 ■ 金 𡇇泰(Kim Kyongtae)出生于韩国浦项市,韩国史专业。在高丽大学韩国史学系攻读博士期间,于2010年至2011年间,以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文化研究专业(日本史学)外国研究生的身份留学。2014年在高丽大学韩国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高丽大学人文力量强化事业团研究教授,目前担任全南大学历史教育系助理教授。研究关注战争的破坏性本性与必定从战争所引发的荒原中生长出的和平之间的历史。 日语版报告 韩语版报告
-
SGRA 报告 No. 93(中文版 摘抄) 第14 届SGRA 中国论坛重新探讨作为东西思想接触圈的日本近代美术史2021年6月18日发行 〈论坛主旨〉江户时代晚期以降,西方的各种理论传入日本,此前一直以中国美术为范式的绘画方面也在吸收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东方绘画传统和理念也影响了西方画家,这种相互影响在日本和中国又发生了重新评价的现象。本届论坛旨在厘清这些复杂的影响关系,将日本近代美术史置于东西方思想交汇的场域中进行重新把握,探讨东亚多种文化的影响关系。 〈目录〉【开幕致辞】 介绍―开幕致辞― 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高桥耕一郎(国际交流基金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演讲】 中国古典与西欧绘画的理论性邂逅—重新探讨作为东西思想接触圈的日本近代美术史 稻贺繁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以上职务均于2021 年3 月末退休离任,现为名誉教授。现为京都精华大学教授。 【评论】刘 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 塚本麿充(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王 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 高华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代读 林 少阳(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系) 【自由讨论】 讨论嘉宾与参会人员一起回答提问 演讲者简历 代后记孙 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
-
SGRA 报告 No. 92(中文版 摘抄) 第13 届SGRA 中国论坛作为国际日本学的动漫研究――Media Mix(媒体组合)与角色共享的历史展开2021年6月18日发行 〈论坛主旨〉“Media Mix(媒体组合)”——由企业主导,多位作家基于相同的角色与世界观(故事背景),同时创作出多样化的不同作品,此后爱好者们亦通过二次创作或 Cosplay(角色扮演)等形式创造性参与其中。这一手法被公认为日本以动画为中心的内容产业的典型特征。自 Marc Steinberg 出版《Anime's media mix: Franchising toys and characters in Japan》(2012)以来,媒体组合成为动画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从而备受瞩目。然而,Steinberg 的著述中尚未论及媒体组合的东亚起源,本届论坛将邀请中日两国专家就此进行探讨。 〈目录〉【开幕致辞1】董 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开幕致辞2】徐 滔(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院长) 【演讲1】 “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的日本法西斯主义起源 大冢 英志(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演讲2】 《西游记》在日本的动画“重绘”与角色变异 秦 刚(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综合讨论】 媒体组合与角色共享的历史展开 主 持 颜 淑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讨 论 古市 雅子(北京大学漫画图书馆馆长、副教授) 陈 䶮(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演讲者简介 后记 陈 䶮(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
-
原文为日语,中文翻译:于寧 第15届SGRA-V CAFE文化论坛于3月20日(周六)举办。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文化论坛的听众均通过线上形式参加,但也得益于线上举办方式,论坛导入同声传译和即时翻译,实现了中日韩三国语言同期进行。本次论坛在策划、筹备、活动当天运营等各环节中,为做好新冠病毒应对以及探索新的线上形式的可能性,需要进行各种全新的尝试,但在听众的积极参与和财团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本次文化论坛被成功“打造”成为令来自世界各地将近200位听众满意的网络研讨会。 本次文化论坛的主题设定背后有一个小故事。两年前以中日电影交流为主题的SGRA中国论坛在北京举办,以此为契机,我有了希望举办“动漫”相关主题论坛的想法,并于2019年度的中国论坛,邀请大冢英志老师就“媒体组合”这个被认为是日本漫画・动画产业特征的现象做了演讲。当时反响很好,于是就想在东京举办的SGRA CAFE文化论坛上也举办一次动漫相关主题的活动。最初想的主题是“动漫的文化研究”,但一直没能确定导入这个主题的具体的“入口”。因为动漫研究的历史虽然不长,但随着媒体的发展,动漫自身的存在方式一直在持续急速变化,也因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家、时代以及现象的事例比预想的要多得多。 就在我为此烦恼之际,《鬼灭之刃》这部话题之作横空出世,时机堪称完美。票房收入超过《千与千寻》跃居历年排行榜榜首,它不仅吸引了原作粉丝,还引起了世界各地动漫粉丝甚至原本对动漫不感兴趣的人们的关注。于是火速联系动漫研究专家津坚信之老师,请他就“从《鬼灭之刃》看日本动画的文化力”这个主题构思演讲内容。巧的是,津坚老师的著作在中国和韩国均被翻译引进,可以说是本次三国语言举办的网络研讨会的最佳人选。 演讲当天,同声传译的老师们自不必说,投影的演示文稿也使用了三国语言。此外,为了即时将汇集到网络研讨会平台问答栏中的评论翻译成其他两国语言,也安排了渥美奖学生在线待命。论坛准时开幕,首先由2016年度的奖学生全相律(来自韩国)介绍了渥美财团和SGRA的基本信息,然后由笔者(来自中国)对演讲嘉宾津坚老师进行了介绍。这部分的人员安排显示了本次论坛运营方的用心。 论坛第一部分是津坚老师的演讲,老师首先分析了《鬼灭之刃》大火的原因,并对火爆状况做了说明。之后老师解释称,《鬼灭》剧场版仅以原作粉丝为受众制作,而且该商业模式在很久以前就在日本动漫业界确立,所以它出圈成为空前大热的作品是谁都没有想到的。吉卜力工作室的制片人铃木敏夫说过“(票房收入)到100亿日元是作品的实力,超过了就是社会现象”,对这次“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专家都作出了分析,而津坚老师也举出了两点不可忽视的事实。第一,受新冠病毒传染扩大的影响,大量电影上映延期,电影院中由此产生的空档被用来集中放映《鬼灭》。有一家电影院出现了4块银幕间隔15分钟放映的情况,这在平时是不可能的。 第二,剧场版《鬼灭》画面绝美,故事性强,高超的品质让原作粉丝非常满意,在初期阶段的原作粉丝观看期(10天突破100亿日元)的口碑极佳,原作粉丝以外的观众产生“既然评价这么高那就去看一场”的想法,从而产生了非常大的加乘效应。这个“加乘效应”促成了“票房收入历代之首”的结果。题外话,《鬼灭》的台词“全集中”似乎开始在现实世界的各个场景中被使用,津坚老师举例称“总理大臣在国会也用过”。 那么,这个火爆的《鬼灭之刃》现象在日本动漫史中应该如何定位呢?津坚老师整理了日本动漫自1960年代走过的历程,分析了它的“魅力”所在。 《白蛇传》是日本首部长篇动画电影,是战后的代表作。在它公映后,1963年的电视系列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开创了日本动漫的“特征”与“传统”。每周播放1集,每集30分钟的模式确立下来。当时世界各国对电视动画的供给都不多,在这样的状况下,当时领先的美国的电视动画1集片长5到10分钟,仅介绍一个笑料,这是当时的主流。而日本动画1集的片长是30分钟,可以将角色的情感刻画得更加丰富。之后,随着时代的演变越来越多的电视动画被制作,但1集30分钟的模式在日本延续至今。 进入1970年代以后,电视动画《宇宙战舰大和》(1974年)和《机动战士高达》(1979年)侧重不以儿童为受众的复杂剧情和角色的心理描写,确立了以“年轻人(young adult)”为受众的在世界范围内都少见的类型。自此时起,电视动画的人气作品会以原创故事制作长篇动画在电影院上映,被称作“剧场版”的新类型诞生了。通过上述两点,以人气漫画为原作改编电视动画,之后创作剧场版,这一系列的创作风格成为了一种定型,而这也延续到了《鬼灭之刃》。 80年代,日本动漫业界迎来了漫画杂志《周刊少年JUMP》连载漫画改编电视动画的全盛期,大量代表作(《龙珠》《灌篮高手》《幽游白书》《浪客剑心》《海贼王》等)各自引领了不一样的风潮。而吉卜力工作室进入专业创作期也是在80年代。宫崎骏导演的《风之谷》(1984年)、《天空之城》(1986年)、《龙猫》(1988年)等对现代进行尖锐批判的一系列带有社会性的作品受到了之前对动漫不感兴趣的观众的关注。 90年代以后,以人气漫画为原作的制作风格与吉卜力的原创动画电影均取得发展,并且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数码化也不断推进,日本独特的数码技术获得发展。 对日本动漫的历史进行如上梳理后,津坚老师总结了日本动漫的“独特性”与“文化力”。类型多样且以年轻人为受众,此外,日本动画以2D(二维)数码而不是3DCG(三维计算机图形)为中心发展,并作为新的日本文化向国外输出,引发了对动漫舞台原型的国内景点的关注和动漫中出现的日本料理的流行等现象。 在干货满满的演讲之后,进入论坛的第二部分对谈。我作为采访者,围绕着3个话题与津坚老师展开对话。第一个话题与在演讲中未被提及的《鬼灭》剧情内容相关,与历来的JUMP系主人公相比,《鬼灭》主人公的角色设定“成长速度缓慢”、“相对更弱”。津坚老师认为,这与之前的作品并没有太大不同,依然按照日本动画的传统在表达中强调主人公的成长过程。针对“今后谁会看日本动漫”、“观众的多样化及变化会不会影响日本动画”等话题,津坚老师主张,以海外观众正在大幅增长这个事实为前提,应该自初始就以全世界为受众对日本动漫进行策划、制作。 最后一个话题是关于“anime”和“animation”的用法上的区分问题,这与津坚老师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点相关。津坚老师解释道,根据商业anime与艺术系animation的区别、家庭向与成人向的类型区分以及制作风格的不同、地域差异等,对用语的定义也会不同(比如说在欧美《宠物小精灵》被归入家庭向,吉卜力被归入“anime”,迪士尼则被归入“animation”等;而在中国也存在“动画”与“动漫”等用语的区别)。并强调说对于此类用语用法上的区分,具体分析其在不同地区的文化中的变迁史有助于增进理解。 第三部分是观众提问环节,由2012年度渥美奖学生Sonja Dale从众多提问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其中有“日本动画的海外开展”、“开始动漫研究的契机”以及“日本动画中的暴力表达”等问题,津坚老师和笔者从各自的经验与理解出发对此作了回答。 本次线上版SGRA CAFE文化论坛首次实现了三国语言间的同声传译和即时翻译,它虽已圆满落幕,但据说SGRA计划活用此次经验,以后再追加英语的即时翻译进一步向全世界传达信息。今后的网络研讨会将会呈现何种盛况,值得期待。 当天的照片请点击此链接查看 问卷调查统计请点击此链接查看 日语版报告 <陈䶮 Chen Yan>京都精华大学漫画学部专任讲师/2017年度渥美奖学生。北京大学学士、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硕士・博士课程满期退学。研究领域:动漫史/中日动画・漫画交流史/“动漫”、“IP”概念史等。研究之余,以多栖创作者及策划人身份活跃于中日内容产业界。
-
(原文为日语,中文翻译:陈璐) 2021年1月9日举办了“第五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此次会议主题是“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从去年1月在菲律宾召开的第四届国史对话会议结束为止,不, COVID-19肆虐后,谁也没预料到这次的危机会持续到第二年1月。第四届会上三谷博老师提到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主题,可能就是先见之明,这也成了符合这个时代的讨论主题。 这次对话是在网上举办的。从技术层面上找到了在这场危机中也能继续对话的方式。但是,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工作人员为了让大家都能顺利用新形式对话做足了准备。对话正式开始前进行了很多预演,当天也从早上就开始准备。我想再次感谢事务所为我们与会者做出的充分准备。 迄今为止每次会议都会邀请许多演讲者和讨论者,召开为期2至3天的研讨会。但是,这次会议只从各国各请一名演讲者和讨论者,确保了会议的集中度和效率。不同时间段上虽然人数有变化,但据统计发表者、讨论者和小组成员共38名,一般参加者93名,同声传译等工作人员20名,共计151名参加了会议。 会议分两场进行。第1场由村和明老师主持进行了3个主要发表和指定讨论,第2场由南基正老师主持自由讨论。两场结束后还举办了与会者的自由参加的线上联欢会。 第1场开场是渥美财团常务理事今西淳子女士的欢迎致词,之后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委员长赵珖老师致开幕辞。赵珖委员长说19世纪疫情大爆发的相关研究将赋予当下21世纪,也就后疫情时代(Post-COVID19)下展开的新“国际”问题提供一个解决规范。并且表示了希望国史对话会议继续办下去的愿望。 第一个是朴汉珉老师(东北亚历史财团)的发表 “开港期朝鲜的霍乱流行和开港场检疫问题”。主要谈到釜山、仁川、元山等朝鲜初期的开港地霍乱流行,检疫因此受到了困扰。3个港口与各国的国民保护呈现出相反的利害关系。朝鲜政府之后积累经验,于1887年制定朝鲜政府检疫章,一直沿用至1893年。 第二个是市川智生老师(冲绳国际大学)的发表 “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传染病对策和通商港口”。市川老师说他很惊讶与朴老师有相似的主题和问题意识,期待能对彼此的研究有所帮助。此次发表以日本开港场横滨、长崎、神户为对象,集中讨论了日本人社会和外国人社会的关系。经过混乱的时代,直至1890年代后日本政府才实行了传染病对策的一元化。 第三个是余新忠老师(南开大学)的发表“中国卫生防疫的近代演变和性格”。与前两个发表不同,这个发表这是从宏观角度看卫生在中国的意义和实际情况,以及近代以后的变化。另外,通过与当下疫情的比较,提示出国家、地区、个人作用的共同思考的主题。 接着,是对3个发表的指定讨论。指定讨论者也由这3个国家的研究者组成。(分别是明知大学的金贤善老师、京都大学的盐出浩之老师、首都师范大学的秦方老师)。指定讨论没有“指定”某个发表内容作为讨论对象,而是讨论此次所有的课题,展开了更广泛的讨论。讨论者指出了,在传统卫生防疫的含义、近代以后国家开始主导防疫的过程、传染病带来近代化的同时伴随出现的无形的划分,以及围绕卫生和防疫由哪个国家主导的竞争等问题。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有必要留意关心殖民地的卫生和防疫问题、以及国家以下的单位、国家和底层相连接的共同体问题。 第2部分是自由讨论。在自由讨论之前,刘杰老师(早稻田大学)整理了论点,刘老师在整理各个发表内容的同时,还整理了事先由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中的共同问题。应对跨境人群传播的传染病,首选方法是国家封锁边境,这关系到主权问题,但此后的信息共享和跨境应对成为了重要课题,国家-地区-个人的联系、社区的作用对预防和治疗工作都至关重要。另外,发言中刘老师还指出如何理解其中的共存性和对立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接下来是小组成员的评论和提问。其中不仅有直接发言的,也有利用聊天功能提问的。传染病自古以来就易引起对当权者的不信任,因此近代以后传染病仍与国民的政治意识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其中,主权与传染病之间的力量关系、各国民众的意识和民族主义高涨的关系、传染病流行时三国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共同应对的情况等,都成为提问的焦点。对此,发表者认真作答,指定讨论者和小组成员相继补充评论,以致时间都不太够。 自由讨论环节之后,宋志勇老师(南开大学)进行了总结,明石康老师也做出了评论。这是值得载入历史的围绕恰当主题的“对话”,是让我们思考全球化中各国的社会责任、该传播什么样的社会信息的时间。在总结评论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各国可以更自由地从相互学习的立场上寻找解决方案,因此互相比较分析对方的观点是这个聚会的初衷,这无论是对未来还是对地球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谷博老师(迹见学园女子大学)在闭幕致辞中讲到了以下四点。①不能因大爆发的事态而再次分裂或扩大分裂 ②期待这次会议能成为国家-民众-学者之间展开合作关系的重要契机 ③“国史对话”的宗旨是解决国家之间的矛盾,尽管网上会议有所局限,但是这次会议完成了重要的对话 ④我很希望看到这次的会议能成为跨越历史学界限的出发点。最后,向翻译和同声传译的各位工作人员,以及渥美财团的奖学生们表示了感谢。另外,他还表达了希望今天参会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今后都能一直保持交流。 会议结束后,还以联欢会的形式举行了非正式的自由的“聚会”。我时隔一年和在菲律宾召开的“第四届国史对话”会议上见面的各位重逢,非常愉快地进行了对话。第一次参加“第五次国史对话”的各位也很快熟悉了起来。不生硬的共同主题,自备的饮料和下酒菜,像这样在网上见面不也很好吗?因篇幅有限,我很遗憾没能充分介绍参加会议的各位的发言内容。 当天照片 问卷调查结果 日语版报告 韩语版报告 ■ 金 Kyongtae(Kim Kyongtae)韩国浦项市生人。韩国史专业。于高丽大学校韩国史学科博士课程期间的2010年~2011年作为外国人研究生在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文化研究专业(日本史研究)进修。2014年取得高丽大学校韩国史学科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高丽大学校人文力量强化事业团研究教授,现任全南大学校历史教育科助理教授。对战争破坏性、以及伴随战争产生的受害地区和平史问题感兴趣。主要著作《壬辰战争时期讲和谈判研究》(博士论文)。
-
SGRA 报告 No. 90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3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第四次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东亚”的诞生―19世纪国际秩序的转换―2021年 2月 11日发行 〈论坛主旨〉在十九世纪以前,东亚区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它们各自分别与外国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是,当西方将国际化的运动推进到北太平洋的时候,中、日、韩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通信方面,都变得紧密起来,其中将“东亚”看作是一个整体区域的想象力应运而生。这次会议的主旨就是以东亚国际秩序的这种变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各国国内秩序的变化为主题,展开一场国际性的对话。当西方国家抱着对商业的极度关心,并以新的交通、通信和军事技术再次出现在东亚这一地区时,中国、日本、朝鲜是如何认识西方世界的?传统的知识体系与此如何融合交错?不管是哪个国家,它们在抵触的同时,也萌生了对新学的憧憬,于是,一方面是对传统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传统的重建,这两种尝试同时进行。如在日本,当洋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轴时,将天皇置于秩序的核心、家族中儒家的男子优越观念,也成为一般现象。对于西方的这种抵触和憧憬,各个国家融合交错的方式不同,从而也产生了至今为止不同的文化。西方的到来,促使各国奋起自卫,其结果是使各个国家演变为“国民国家”。尽管这种演变有早与晚的区别,但却使彼此之间的国境日益明确,也诞生了促使内部团结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西方带来的海运网,也促使人们走向国境之外。除走向东南亚之外,大量的中国劳工还涌向美洲大陆。以前几乎无人出国的日本,也开始有移民飘洋过海。在朝鲜,移民虽然不多,但却出现了外国留学生和政治亡命之士,并最终对国家的未来给予了很大的影响。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及跨越国境的移民、留学、亡命等的相互交错,使历来的东亚的秩序在国际关系和国内秩序两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预示着二十世纪大变动的来临。本次会议将以上述一系列问题为课题,分三个分科会,对各国国家的情况加以比较、讨论,从而从总体上把握十九世纪东亚地区所发生的大转折。 〈目录〉第一场 开幕[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开幕致辞】 第4届 韩国、日本、中国国史对话可能性圆桌会议致辞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欢迎辞】 19世纪的菲律宾 —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为中心— Maquito Ferdinand(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校)【主题演讲】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评议】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读后感1 宋 志勇(南开大学)【评议】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读后感2 朴 汉珉(东国大学)第二场 对西方的认识[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发表论文1】 19世纪东亚的国际秩序和对“万国公法”的接受吸收—论其在日本的情况 大久保健晴(庆应义塾大学)【发表论文2】 19世纪后期东亚三国克服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以1880年代初朝鲜的门户开放政策为中心— 韩 承勋(高丽大学)【发表论文3】 魔灯镜影—18-20 世纪中国早期幻灯的放映、制作与传播— 孙 青(复旦大学)【答疑讨论】 对第二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三场 对传统的挑战和创造[主持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 )]【发表论文4】 18、19世纪的女性天皇和母系天皇论 大川 真(中央大学)【发表论文5】 日本民法的形成及其在殖民地朝鲜的实施—以制令第七号《朝鲜民事令》为中心— 南 基玄(成均馆大学)【发表论文6】 传统与创制—19世纪后期中国的洋务运动— 郭 卫东(北京大学)【答疑讨论】 对第三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四场 跨越国界的人的流动[主持人 :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 )]【发表论文7】 东亚公共领域的诞生—19 世纪后半东亚的英文报刊、中文报刊和日文报刊—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发表论文8】 日本社会对金玉均流亡的认识与应对 韩 成敏(大田大学)【发表论文9】 近代中国女性的游移经验与妇女“解放”框架的再思考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答疑讨论】 对第四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五场 综合讨论[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受邀讨论人 :青山 治世(亚细亚大学)、平山 升(九州产业大学)、朴 汉珉(东国大学)、孙 卫国(南开大学)第六场 自由讨论[主持人 :南 基正(首尔大学 )] 总评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后记明石 康 /金 泰 /大川 真 /南 基玄 /郭 卫东 /朴 汉珉作者简介与会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