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RA报告(中文)

SGRA 报告 No. 90 第四次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 “东亚”的诞生―19世纪国际秩序的转换―

SGRA 报告 No. 90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3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
第四次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东亚”的诞生―19世纪国际秩序的转换―

2021年 2月 11日发行

 

〈论坛主旨〉

在十九世纪以前,东亚区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它们各自分别与外国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是,当西方将国际化的运动推进到北太平洋的时候,中、日、韩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通信方面,都变得紧密起来,其中将“东亚”看作是一个整体区域的想象力应运而生。这次会议的主旨就是以东亚国际秩序的这种变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各国国内秩序的变化为主题,展开一场国际性的对话。

当西方国家抱着对商业的极度关心,并以新的交通、通信和军事技术再次出现在东亚这一地区时,中国、日本、朝鲜是如何认识西方世界的?传统的知识体系与此如何融合交错?不管是哪个国家,它们在抵触的同时,也萌生了对新学的憧憬,于是,一方面是对传统的挑战,另一方面是传统的重建,这两种尝试同时进行。如在日本,当洋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轴时,将天皇置于秩序的核心、家族中儒家的男子优越观念,也成为一般现象。对于西方的这种抵触和憧憬,各个国家融合交错的方式不同,从而也产生了至今为止不同的文化。

西方的到来,促使各国奋起自卫,其结果是使各个国家演变为“国民国家”。尽管这种演变有早与晚的区别,但却使彼此之间的国境日益明确,也诞生了促使内部团结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西方带来的海运网,也促使人们走向国境之外。除走向东南亚之外,大量的中国劳工还涌向美洲大陆。以前几乎无人出国的日本,也开始有移民飘洋过海。在朝鲜,移民虽然不多,但却出现了外国留学生和政治亡命之士,并最终对国家的未来给予了很大的影响。民族主义的形成以及跨越国境的移民、留学、亡命等的相互交错,使历来的东亚的秩序在国际关系和国内秩序两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预示着二十世纪大变动的来临。

本次会议将以上述一系列问题为课题,分三个分科会,对各国国家的情况加以比较、讨论,从而从总体上把握十九世纪东亚地区所发生的大转折。

 

 

〈目录〉
第一场 开幕[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
【开幕致辞】 第4届 韩国、日本、中国国史对话可能性圆桌会议致辞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欢迎辞】 19世纪的菲律宾 —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为中心—
Maquito Ferdinand(菲律宾大学洛斯巴诺斯校)
【主题演讲】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
【评议】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读后感1
宋 志勇(南开大学)
【评议】 《“亚洲”的发明 —区域在19世纪的产生—》读后感2
朴 汉珉(东国大学)


第二场 对西方的认识[主持人 :刘 杰(早稻田大学)]
【发表论文1】 19世纪东亚的国际秩序和对“万国公法”的接受吸收—论其在日本的情况
大久保健晴(庆应义塾大学)
【发表论文2】 19世纪后期东亚三国克服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以1880年代初朝鲜的门户开放政策为中心—
韩 承勋(高丽大学)
【发表论文3】 魔灯镜影—18-20 世纪中国早期幻灯的放映、制作与传播—
孙 青(复旦大学)
【答疑讨论】 对第二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三场 对传统的挑战和创造[主持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 )]
【发表论文4】 18、19世纪的女性天皇和母系天皇论
大川 真(中央大学)
【发表论文5】 日本民法的形成及其在殖民地朝鲜的实施—以制令第七号《朝鲜民事令》为中心—
南 基玄(成均馆大学)
【发表论文6】 传统与创制—19世纪后期中国的洋务运动—
郭 卫东(北京大学)
【答疑讨论】 对第三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四场 跨越国界的人的流动[主持人 :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 )]
【发表论文7】 东亚公共领域的诞生—19 世纪后半东亚的英文报刊、中文报刊和日文报刊—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发表论文8】 日本社会对金玉均流亡的认识与应对
韩 成敏(大田大学)
【发表论文9】 近代中国女性的游移经验与妇女“解放”框架的再思考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
【答疑讨论】 对第四场发表论文的评论及讨论


第五场 综合讨论[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受邀讨论人 :青山 治世(亚细亚大学)、平山 升(九州产业大学)、朴 汉珉(东国大学)、孙 卫国(南开大学)


第六场 自由讨论[主持人 :南 基正(首尔大学 )]
总评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


后记
明石 康 /金 泰 /大川 真 /南 基玄 /郭 卫东 /朴 汉珉


作者简介

与会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