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是什么?

国史邮件杂志(往期回顾・开通订阅)

本电子通讯每月一次用中日韩三种语言发布,由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全球研究会(SGRA)主办的圆桌会议有关人员执笔。任何人均可以阅读。
  • 第 72 届 SGRA 论坛第 8 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20 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历史叙述―教育・媒介・研究」

    如下所示,第8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20 世纪的战争・殖民统治与和解的历史叙述―教育・媒介・研究」 日期:2023 年 8 月 8 日(周二)8:00~16:50、 9 日(周三)8:00~11:50(中国时间) 会场: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14 号馆)8 楼 + 线上(Zoom Webinar) 语 言: 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   主办方: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组织委员会 协办方: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协办方:早稻田大学先端社会科学研究所・东亚国际关系研究所 赞助:高桥产业经济研究财团   ※报名参加(入场费:免费) 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email protected]、+81-(0)3-3943-7612)   ■举办主旨 “国史对话”于 2016 年开始举办,旨在加深中日韩“国史”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为搭建知识平台,克服横亘在三国之间的历史认识问题提供思考。   东亚历史问题的起因,通常被认为是源自对 20 世纪的战争与殖民统治的不同认知。但是,正如公开发表的日韩、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报告书所示,尽管对于个别历史事实的解释存在差异,但在 20世纪东亚历史的基本认识上并无重大不一致之处。尽管如此,东亚国际关系仍时常因为历史问题产生纷争,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对对方“历史认识”的认识不足。   战后的东亚经历了冷战、和解、日本主导的经济合作、中国的崛起等众多局面与复杂变动。各国在各自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基于本国史的脉络形成了各自的历史观,并普及到国民中去。战后各国的历史观是在半封闭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对于各国的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内在逻辑、与政治的关系、向国民普及的过程等的相关信息,尚未在东亚历史学家之间共享。有关历史认识的对立,与上述信息的缺失密切相关。   各国国民对于 20 世纪的战争与殖民统治的历史认识,是在国家历史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历史学家的研究与成果公布、媒介、文化与艺术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众所周知,历史学家的研究与国家历史观在保持紧张关系的同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届对话的主题之一便是历史学家在战后是如何从事历史研究的。战后东亚各国的政治发生巨变,使得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与历史认识也产生了激烈的动摇。而追踪历史学家的研究及其成果公布的轨迹,可以说是确认各国历史认识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   电影与电视等媒介也在国民历史认识的形成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后,各国从各自的历史观出发创作了众多与战争,殖民地相关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对国民的历史认识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此外,在展开媒体交流的过程中,各国合作创作了众多电影与电视剧。各国国民通过观赏这些作品间接参与了历史对话。各国的文化、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了历史认识?这是另一个想要确认的问题。   当围绕历史认识的国家之间的对立发生时,关注点多在如何指出对方的历史解释与历史认识中的问题点。但由本国国内发生的政治、社会变动所诱发的历史认识的对立其实更多。认识对方的历史认识的过程,可以说也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认识的机会。从该观点出发,第 8 届国史对话期待能进一步深化一直以来的对话。     ■会议流程 8月8日(周二) 【第1场 主持人:村 和明】 开幕致辞:刘 杰(早稻田大学) 主旨说明: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第2 场 副主题:教育 主持人:南 基正】 报告: 金 泰雄(首尔大学) 解放后韩国知识界的去殖民话语及历史叙事架构的变化 唐 小兵(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记忆的战争与历史书写的伦理——有关 20 世纪中期中国的“历史之战”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日本的历史教育如何讲述战争与殖民统治——基于教科书与教育现场的思考     【第3场 副主题:媒介 主持人:李 恩民】 报告: 江 沛(南开大学) 自保、爱国与屈从:一个伪满“合作者”的心态探微 福间良明(立命馆大学) 战后日本的媒介文化与“战争叙事”的变迁 李 基勋(延世大学) 现代韩国媒体的殖民地,战争经验形象化及其影响——以电影、电视剧为中心     【第4场 副主题:研究 主持人:宋 志勇】 报告: 安冈健一(大阪大学) “我”的历史,“我们”的历史——以色川大吉的“本人史”论为线索 梁 知惠(东北亚历史财团) 在“发展”之外,书写新的历史的可能性:韩国殖民地时期经济史研究的方向 陈 红民(浙江大学) 民国时期中国人对“日本军阀”的认知 论点整理: 刘 杰(早稻田大学)     8月9日(周三) 【第 5 场・第 6 场:全体讨论(指定讨论) 主持人:彭 浩、郑 淳一 】 讲在讨论开始之前: 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全体讨论: 指定讨论者(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平山 升(神奈川大学、日本) 金 澔(首尔大学、韩国) 金 宪柱(国立韩巴大学、韩国) 史 博公(中国传媒大学、中国) 吉井文美(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日本) 袁 庆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 张 晓刚(长春师范大学、中国)   闭幕致辞: 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同声传译 中文⇔日语: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韩语: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 中文⇔韩语: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 ・会议概要 ・会议资料
  • SGRA 报告 No. 96 第六届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

    SGRA 报告 No. 96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6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 第六届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 2022年 9月 30日发行   〈论坛主旨〉 本“国史对话”项目的目的是促进各个国家的国史研究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自2016 年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5 届。诸多参与者跨越国境齐聚一堂,围绕各国历史研究的现状与挑战、个案实证研究展开讨论,深化了交流。第5 届正值全球性新冠肺炎肆虐,仍秉持着应继续对话的方针,首次尝试线上举办,虽然众多与会者的发言很有意义,收获甚多,但也因讨论时间较短,对内容的吸收理解略显不足。本次会议在以往经验上做出新的尝试,以时间充足的自由讨论为主,大胆设定了更大的主题。此次会以问题提出与几则评论为开端,充分展开跨越国家、地域、时代的讨论,以期进一步深化一直以来不断扩大的与会者的交流网。   〈问题提出〉 “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 从古至今,跨越国家和地域的人的移动一直都存在。但是,当历史以国家为单位、被作为国民的历史书写时,移动者的经验便会从历史中遗漏。那么反过来说,在围绕历史进行的对话当中,可以说人的移动足以成为最优选的话题之一。   关于“人的移动与边界・权力・民族”这个主题,我将在问题提出部分以近代日本的经验为素材提出论点。导入部分,我会先基于报告者对美国的冲绳系社区的实地调查对现代世界中的民族集团(ethnic group)作一概述。   第一个问题以近现代左右人的移动的国境和国籍问题为焦点。作为具体事例,我将介绍20 世纪上半叶日本统治下的冲绳和朝鲜以及战后美国统治下的冲绳的对外移民状况。我想指出,国境和国籍与近现代的主权国家体制和国际政治结构(帝国主义和冷战)密切相关。   第二个问题将关注跨越国家和地域的民族集团的形成、以及不同于国家间关系的民族间关系的形成。这都是人的移动对政治、社会秩序产生的冲击。作为具体事例,我将探讨20 世纪上半叶在夏威夷的日裔居民与华裔居民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希望就近现代的人的移动与前现代有何异同,以及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时会有何发现等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目录〉 第1场 [总主持人: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举办主旨】 引言 村 和明(东京大学) 【问题提出】 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指定讨论1】 13-14世纪蒙古帝国时期的人的移动 韩国:赵 阮(釜山大学) 【指定讨论2】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移动 中国:张 佳(复旦大学) 【指定讨论3】 古代及中世日本的出入境管理 日本:榎本 涉(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第2场 指定讨论 [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 【指定讨论4】 近代韩国人的移动 韩国:韩 成敏(世宗大学) 【指定讨论5】 从中心到边缘——关于“佐米亚(Zomia)”概念 中国: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 【指定讨论6】 帝国、人权、南洋——政治思想视角下的思考 日本:大久保健晴(庆应义塾大学) 回应指定讨论者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自由讨论1 讲师与指定讨论者 第3场 自由讨论2 [主持人: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 论点整理:刘 杰(早稻田大学) 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升(神 奈川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沈 哲基(延世大学)、南 基玄(韩国独立纪念 馆)、金 𡇇泰(全南大学)、王 耀振(天津外国语大学)、孙 继强(苏州大学) 第4场 自由讨论3 [主持人:郑 淳一(高丽大学)] 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平山 升(神 奈川大学)、浅野丰美(早稻田大学)、沈 哲基(延世大学)、南 基玄(韩国独立纪念 馆)、金 𡇇泰(全南大学)、王 耀振(天津外国语大学)、孙 继强(苏州大学) 总结 宋 志勇(南开大学)、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闭幕致辞 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讲师简介 代后记 金 𡇇泰、三谷 博 参加者名单
  • 第69届SGRA论坛 第7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历史大众化”与东亚历史学」

    如下所示,第7届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Zoom Webinar)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历史大众化”与东亚历史学」 日 期: 2022年8月6日(周六)下午1:00~下午4:00(北京时间) 方 法: 网络会议(Zoom Webinar) 语 言: 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 主办方: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报名参加 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email protected]、+81-(0)3-3943-7612)   ■举办主旨 在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国史对话”尝试以线上方式举办研讨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鉴于目前改善活动的举办环境尚难以实现的现实,本次论坛继续以深化一直以来的与会者之间的对话为侧重进行了本次策划。   围绕各国历史学的现状,国史研究者们就各自所怀学术困扰进行交流,分享各自对各国现状的认知与理解,以期为今后的持续性对话打下基础,是本次论坛的一大目的。研究者们目前所面临的学术困扰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次论坛将会有所侧重。在各国社会形势持续变化、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急速发展的背景下,为应对新的需求而出现了历史相关叙述以多种形式持续增殖的现象,但国史专家们的声音却并未传达到关心历史问题的人们那里,并且现在的历史学无法完全应对这个问题,本次论坛试图将这个危机意识设定为具体的讨论议题。   虽处在相同的背景下,但因各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各不相同,具体状况自然多种多样,我们暂且将这种现状认识统称作“历史大众化”,在此基础上请各国研究者就本国现状进行报告,力图将本论坛打造成为各位研究者开诚布公地交流各自学术困扰,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的平台。   为促进对话顺利进行,会议安排了中日、日韩、中韩语言的同声传译。会议举办后,我们会编辑演讲集(SGRA报告),并通过电子杂志的方式广向社会推送与会者的文章。     ■问题提出 韩 成敏(高丽大学) 「一起聊聊 “历史大众化”」     ■会议流程 第1场(13:00-14:20) 总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举办主旨】 彭 浩(大阪公立大学) 【问题提出】韩 成敏(高丽大学)「一起聊聊 “历史大众化”」 【指定讨论】 中国:郑 洁西(温州大学) 日本:村 和明(东京大学) 韩国:沈 哲基(延世大学)   第2场(14:30-15:45) 主持人:南 基正(首尔大学) 【论点整理】刘 杰(早稻田大学) 【自由讨论】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平山 升(神奈川大学)、毛 立坤(南开大学)、金 澔(首尔大学)、佐藤雄基(立教大学)、宋 志勇(南开大学)、盐出浩之(京都大学)、金 Kyongtae(全南大学)、郑 淳一(高丽大学)   第3场(15:45-16:00)总主持人: 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总结】三谷 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闭幕致辞】赵 珖(高丽大学名誉教授)   ※同声传译 中文⇔日语: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语⇔韩语: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 中文⇔韩语: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 ・会议概要 ・会议资料
  • SGRA 报告 No. 94 第五次 “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圆桌会议 《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SGRA 报告 No. 94  中文版  日语版  韩语版   第 65 届SGRA论坛演讲记录 第五次 日本・中国・韩国 国史对话的可能性 《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2021年12月 15日发行     〈论坛主旨〉 在东亚地区持续的交流史中,探讨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中日韩三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应对对策。传染病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它经由国与国之间频繁往来的商人和使节等人群扩散开来,对许多人造成了危害。为减少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伤害度,各国都摸索了许多应对方法。为此,各国间共享了治疗传染病的医学知识,并制定了防疫相关的管制规则等。通过了解各国如何认识传染病问题,准备了何种应对措施,进而思考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其界限。 〈目录〉 第1场 [主持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 【欢迎致辞】 引言 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开幕致辞】 第5届 圆桌会议致辞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报告论文1】 开港期朝鲜的霍乱流行与开港场检疫问题 朴 汉珉(东北亚历史财团)   【报告论文2】 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传染病对策与开港场 市川智生(冲绳国际大学)   【报告论文3】 中国卫生防疫的近代演变与性格 余 新忠(南开大学)   【指定讨论】 [指定讨论1]报告点评 金 贤善(明知大学) [指定讨论2]报告点评 盐出浩之(京都大学) [指定讨论3]报告点评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   第2场 [主持人 :南 基正(首尔大学)] 自由讨论 论点整理 :刘 杰(早稻田大学)   自由讨论 :小组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总  结 :宋 志勇(南开大学)   评  论 :明石 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闭幕致辞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   预交评论   代后记 金 𡇇泰、金 贤善、平山 升   作者简介   参加者名单
  • 金 𡇇泰 ≪第六届国史对话报告≫

    (原文为韩语,翻译:洪 龙日) 第六届国史对话会议再次召开。这是该会议继今年1月之后,时隔7个月再次举行。彼此靠近的友谊不会轻易疏远,但如果经常见面,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则会越来越高,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本次会议上,大家再次见到熟悉的面孔,热情地问候了彼此。 本届会议制定了一个共同主题,由一名报告人提出问题后,以众人共同讨论的方式展开。主题是大家都可以谈论的“人的移动”,这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和公众激烈讨论的热点话题。 网上会议于北京时间9月11日上午9点启动。为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事务局和翻译人员做出了巨大努力。因此,首先向他们表示感谢。9点整,“对话”在李恩民老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村和明老师回顾并介绍了即将迎来第六次召开的国史对话的历程与宗旨。考虑到往届因讨论时间不足,每次都会留下遗憾的经验,所以本次会议选择以讨论为重点的方式进行。只不过令人担忧的是,本次实验性的尝试能否成功要取决于大家。好在从结果上来看,实验取得了成功。   问题由盐出浩之老师提出,标题为“从人的移动看近代日本:国境·国籍·民族”。长期以来历史研究受到国家和民族的影响,虽然有很多人试图摆脱这个框架,但很难成为主流,现如今需要包容多种视角的方法论。盐出浩之老师从不同角度展现的事例,让我对此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开始了思考。 关于移动自由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规定了人的移动等问题,盐出浩之老师以日本帝国时期朝鲜人和冲绳人的移动为事例进行了介绍。另外,还以“人的移动能带来什么和能制造什么” 为着眼点,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移民在夏威夷的关系。简言之,这个报告在国家对人的移动产生强大影响力问题上引发人们思考,也向中国和韩国的研究者提出了如何在国史中讲述“人的移动”的问题。通过生动的人物照片,仿佛在他们的人生中看了一部电影。 对此,中日韩三国各派出了2名指定讨论者进行话题讨论。赵阮老师介绍了蒙古帝国时期因经济和政治因素导致的人的移动。赵阮老师指出,在人们的移动日益活跃的过程中,帝国内部也出现了与来自其他文化圈的人之间的竞争,并且他们的移动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影响。 张佳老师也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移动现象为例做了说明。对战争导致的人口移动与政府主导的强制移动以及没有政府介入的经济移动进行了比较,并展示出人们为维持生计而突破各种限制自发移动的样貌。 榎本涉老师介绍了古代和中世纪日本关于移动的具体事例。古代日本对出入境进行严格管理,而中世纪则没有相应的国家管理,因此想要移动的人需要自行准备起到护照作用的文件。 在上述讨论中,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可以看出国家试图干预人员流动的企图。另一方面,在当下大流行病的环境中,移动的停止似乎在网络上引发了更加活跃的接触。 韩成敏老师将近代韩国人的移动情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出于生计考量的半自发移动;第二种是国家政策性移民;第三种是殖民地化以后的强制动员。此外,还指出引入一种具有对弱者关怀的跨民族主义观点的必要性,并在移居国外的流散集团的问题上,提出了移居者集团之间的竞争可能具有特殊性的观点。 秦方老师在介绍詹姆斯·斯科特的《赞米亚》时,提出了对中心和边缘、边缘和边界之外的平衡以及在两者之间穿梭的人的关心的必要性。在国家对移动进行管理的同时,我们也要观察其背后的面貌。秦方老师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领域研究,并讲述了大流行病之后,发生了变化以及没有发生变化的界限里的人物们的故事。 大久保健晴老师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了人的移动。他举出了历史上为推动现代化进程国家雇用外国人的事例,以及前往南洋群岛的日本人的原住民认知的事例等。对于人的移动问题,观察多个事例甚至相反的例子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看待脱离主权国家的难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大久保健晴老师还提出,除了东亚之外,我们还要共享对其他地区的看法。 在以上的指定讨论中,我们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引发人员移动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我们了解了历史中的国家管理方式及其原因,也看到了想要超越这些因素的人们充满活力的样貌。虽然时间很短,但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拓宽了。我认为,围绕相同的主题,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简短而明了地谈论问题意识的这个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接下来的环节是指定讨论者参与的自由讨论时间。由南基正老师主持,移动的自发性和非自发性的区分是本环节讨论的核心。盐出浩之老师表示,提出此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个人是出于多种目的而进行移动的。但他的立场是,影响其移动的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国家。我们再次确认了国家和个人不是单方面的关系,而是紧张关系。对于是否需要区分移动和移居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还讨论了民族是国家还是民族集团,以及民族集团是否也是在历史中被创造出来的等问题。 第3、4环节是由讨论小组成员参与的自由讨论,讨论的范围变得更广了。在讨论之前,刘杰老师围绕着是什么规定了移动,移动带来了什么,各国的国史教育如何处理移动问题,从历史角度看待今天的人的移动等问题整理了论点。得益于此,在自由讨论之前,我们有了整理思绪的时间。 各专业领域的研究者们的提问以及论点提出,加深了本次对话的深度。平山升老师提出的“考虑到人的移动,把焦点放在对人类产生普遍影响的宗教上会如何?对于被遗忘的移动也应该给予关注,有必要与普通人共享问题意识”;大川真老师提出的“自发和非自发可能没有太大差异。‘中动态’的概念,即:虽不是自发的,但是在环境下,会有不得不这样做的情况”;浅野丰美老师提出的“以人的移动为基轴,描绘全球历史是重要的尝试。通过此次主题,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从古代到近代的国家社会”;南基正老师提出的“迁移的移民在与当地的关系中产生的问题,移居二代的身份问题”;佐藤雄基老师提出的“移动和劳动力的密切关系”;市川智生老师提出的“在与人的移动密切相关的传染病同现代社会中本国国民的保护形成矛盾的场景中所感受到的疑惑”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本环节的主持人郑淳一老师和彭浩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专业领域中的与中国和日本的护照、户籍等相关的事例,帮助我们加深了对时代的理解。 讨论时间就这样结束了。接着是宋志勇老师和三谷博老师的总结,以及赵珖老师的闭幕致辞。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未能进一步展开讨论的遗憾之情。尽管留有一些遗憾,但大家一致认同本届会议的举办取得了圆满成功。三谷博老师表示,本次会议的参加者所从事的许多研究及报告是老一辈研究者从未想过的,从而感受到了东亚的光明前景,希望以后能与在此认识的好朋友们继续引领该对话。 通过第六届国史对话,让我意识到研究不同时代和分类史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谈论共同的主题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提出的问题拓宽了讨论范围,知识的刺激引出了新的疑问。从点到线再扩大到面,讨论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虽然9月11日的讨论时间已经结束,但中日韩三国的对话并未停止。在进行国史对话的同时,各研究人员也可以在自己所属的地方召集“对话伙伴”,扩大“对话场域”。这样想的话,比起遗憾,我觉得更多的是期待。 当天照片 问卷调查结果 ■ 金 𡇇泰(Kim Kyongtae)出生于韩国浦项市,韩国史专业。在高丽大学韩国史学系攻读博士期间,于2010年至2011年间,以东京大学大学院日本文化研究专业(日本史学)外国研究生的身份留学。2014年在高丽大学韩国史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任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高丽大学人文力量强化事业团研究教授,目前担任全南大学历史教育系助理教授。研究关注战争的破坏性本性与必定从战争所引发的荒原中生长出的和平之间的历史。 日语版报告 韩语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