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RA中国论坛

  • SGRA 报告 No. 98 亚细亚(ASIA)如何被构建, 摩登(MODERN)造就怎样的变化? ――空间亚洲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近代・现代――

    SGRA 报告 No. 98(中文版 摘抄)   第15 届SGRA 中国论坛 亚细亚(ASIA)如何被构建, 摩登(MODERN)造就怎样的变化? ――空间亚洲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近代・现代―― 2022年6月9日发行     〈论坛主旨〉 本演讲以山室信一老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的『アジアの思想史脈―空間思想学の試み』(人文書院,2017 年。徐静波译《亚洲的思想史脉——空间思想学的尝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计划于近期出版) 以及《走向摩登语的世界——通过流行语探索近现代》(岩波新书,2021 年)等专著为线索, 探讨如何从概念词与日常用语的视角入手讨论“亚洲这一空间是如何通过翻译・留学等被构建起来”, 以及彼时, 空间中的“现代(Modern) 与全球化(Globalization) 等词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目录〉 【开幕致辞】 介绍―开幕致辞― 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野田昭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演讲】 亚细亚(ASIA)如何被构建, 摩登(MODERN)造就怎样的变化? ――空间亚洲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近代・现代―― 山室信一(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评论与回应】 [评论1] 王 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 [评论2] 刘 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 [评论3] 赵 京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评论4] 林 少阳(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科) 【提问与回答】 提问:论坛与会者/回答:山室信一 【闭幕致辞】 王 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 演讲者简介 代后记 孙 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
  • 孙建军 “第15届SGRA中国论坛报告”

    11月20日日本时间16时、北京时间15时,第15届SGRA中国论坛于线上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亚细亚(ASIA)如何被构建,摩登(MODERN)造就怎样的变化——空间亚洲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近代和现代”。主讲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山室信一先生是亚洲思想史研究界的著名学者,担任评议人的是鼎鼎有名的清华大学王中忱教授和刘晓峰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赵京华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林少阳教授,超过600名学者师生参加了这场云端学术盛宴,参加人数创下了SGRA中国论坛之最。   与去年一样,北京大学设置了一个较小的分会场,近20名在校生参会。透过屏幕,京都主会场宛如专业播音室一般。论坛在精心安排当中开始。按照惯例,主办方常务理事今西淳子女士首先致辞,今西常务理事分享了SGRA与山室教授的学术因缘以及本次论坛主题的确定过程。随后由北京日本文化中心野田昭彦主任致辞,野田主任结合东京夏季奥运会和北京冬季奥运会,谈到了“体育”这一概念,强调了人们顺应新冠疫情带来的各方面变化,共同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山室教授的演讲分为四个部分。演讲开始,山室教授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即“‘亚洲’一词到底指的是哪一地理范围?”,“所谓‘摩登’只是一种时间上的区分吗?” 通过提问,引导大家对既往耳熟能详的词语以及由此产生的空间认识、自我认同等重要概念进行反思。随后,山室教授逐步展开,分别阐述了“为什么亚洲和摩登会成为问题?”、“作为思想课题的亚洲——空间论的转向”、“作为思想课题的摩登——时间论的转向与性别论的转向”等话题。演讲的具体内容请读者一定阅读中国论坛的报告书。当山室教授正要进入“性别论”的部分时,受时间所限,只好匆匆结束演讲。值得庆幸的是,明年的SGRA中国论坛将继续邀请山室教授主讲,大家将能够接着聆听性别论和最后部分“理论转向的三角锥与思词学”。   评议环节中,王中忱教授高度称赞了山室教授通过将亚洲视为“知的回廊”来解释亚洲近代的自发性和原动力的观点,并对“思词学”寄予了期待。刘晓峰教授赞同进一步挖掘关键词“亚洲”和“摩登”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重要性,指出“近代即为亚洲进行命名和定义的历史”。赵京华教授表示对山室教授以亚洲空间论和语言分析为对象的思想史研究的新路径感受颇深,认为“思词学”比“思想连锁”更有新的意义。林少阳教授高度评价山室教授是“一位凝视亚洲的学者和知识人”,山室教授通过史料缜密而系统的阅读,直接进入这一错综复杂而又常常充满暴力的近代空间,这种研究方法与坚持“作为方法的亚洲”的研究者截然不同。林少阳教授指出,山室教授认为“亚洲”是历史的,因此毫不回避战争这一重大问题及历史中的暴力问题。且亚洲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全球的关系性中的。在此意义上,山室教授的研究具有能解读亚洲未来的重要性。   “知的回廊”“思想连锁”“思想断锁”“竞争共存”“理论转向的三角锥”……山室教授带来的头脑风暴将会持续到明年。而对北京大学日语系学生来说,还有一件幸福的事情。论坛之前,日语系学生举办了一场山室教授的新书《通往摩登语的世界:通过流行语看日本的近现代》读书会,有4名学生撰写了读后感。山室教授给他们一一回信,不仅交流了学术,还给学生们写下了许多鼓励的话语,这些话语久久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令人难忘。   当天的照片 问卷调查结果     <孙建军SUN Jianjun> 1990年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1993年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国际基督教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语言大学讲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现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长聘副教授。专攻近代日中词汇交流史。著作有《近代日语的起源―幕末明治初期创制的新汉语词汇》(早稻田大学出版部)。
  • 欢迎参加第15届SGRA中国论坛“亚细亚(ASIA)如何被构建,摩登(MODERN)造就怎样的变化?-空间亚洲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近代∙现代-”

    SGRA中国论坛将通过在线(Zoom)形式进行。参会者无需打开摄像头和话筒即可参加本次在线论坛,欢迎踊跃报名。参会需事先网上注册。 题目:“亚细亚(ASIA)如何被构建,摩登(MODERN)造就怎样的变化?-空间亚洲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近代∙现代-”时间:  2021年11月20日(周六)北京时间下午3点~4点30分(京都时间下午4点~5点30分)形式:  Zoom Webinar | 日中同声传译 共同主办: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后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参会报名(请通过以下网址进行注册)https://us02web.zoom.us/webinar/register/WN_oefAUZ69QMaxwXm1GvLrjw 咨询:SGRA事务局([email protected] +81-(0)3-3943-7612)  ■论坛主旨本演讲将以山室信一老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的『アジアの思想史脈―空間思想学の試み』(人文書院,2017年。徐静波译《亚洲的思想史脉——空间思想学的尝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计划于近期出版)以及《走进摩登语的世界——通过流行语探索近现代》(岩波新书,2021年)等专著为线索,探讨如何从概念词与日常用语的视角入手讨论“亚洲这一空间是如何通过翻译∙留学等被构建起来”彼时,空间中的“现代(Modern)与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词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 ■论坛内容【大会主持】孙 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开幕致辞】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致辞】野田昭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演讲】山室信一(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亚细亚(ASIA)如何被构建,摩登(MODERN)造就怎样的变化?                       -空间亚洲的形成与生活世界的近代∙现代-》【评论】  王 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  刘 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  赵 京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林 少阳(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科)【闭幕致辞】王 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主讲人寄语本演讲首先从翻译以及留学等思想连接的角度出发,探讨欧洲人带来的空间概念“亚洲”如何被当地居民塑造成为他们自我认同的对象及这种认识产生的意义。其中,如何关联起本土的(Local)、国家的(National)、地域的(Regional)、全球的(Global)这四种空间层次与思想存在样态,尤为重要。 其次,在被构建出的“亚洲”这一空间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我将从近代与现代这两个“Modern”入手开展讨论。其中,我将以与摩登女郎(Modern Girl)发型以及服装的长短变化相关的“毛断嬢”与“裳短嬢”等字形表达为例,说明摩登语如何具像化;如何通过照片、绘画以及漫画等手段视觉化,都是问题的关键。 通过讨论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对于亚洲而言现代(Modern)、全球化(Globalization)以及美国主义(Americanism)意味着什么。在这部分讨论中,我希望各位能突破思想以及研究领域的局限,重新思考更广泛意义中的社会生活理想样貌,并一起讨论这种生活方式(way of life)。我相信,其中一定包含各位对于新冠疫情中的亚洲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期待。 本次演讲将结合空间、社会生活与语言(概念和流行语)这三个维度,在思考如何将这三点结合起来、探索方法论的过程中,我提出了“思想连锁”与“思词学”的研究视角。今天演讲中也将提及我的探索路径,还请各位畅所欲言,不吝批评指正。 ※论坛的详细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汉语版日语版 
  • SGRA 报告 No. 93 重新探讨作为东西思想接触圈的日本近代美术史

     SGRA 报告 No. 93(中文版 摘抄) 第14 届SGRA 中国论坛重新探讨作为东西思想接触圈的日本近代美术史2021年6月18日发行 〈论坛主旨〉江户时代晚期以降,西方的各种理论传入日本,此前一直以中国美术为范式的绘画方面也在吸收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东方绘画传统和理念也影响了西方画家,这种相互影响在日本和中国又发生了重新评价的现象。本届论坛旨在厘清这些复杂的影响关系,将日本近代美术史置于东西方思想交汇的场域中进行重新把握,探讨东亚多种文化的影响关系。  〈目录〉【开幕致辞】 介绍―开幕致辞― 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高桥耕一郎(国际交流基金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演讲】 中国古典与西欧绘画的理论性邂逅—重新探讨作为东西思想接触圈的日本近代美术史 稻贺繁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以上职务均于2021 年3 月末退休离任,现为名誉教授。现为京都精华大学教授。 【评论】刘 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 塚本麿充(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王 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 高华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代读 林 少阳(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系) 【自由讨论】 讨论嘉宾与参会人员一起回答提问  演讲者简历  代后记孙 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
  • SGRA 报告 No. 92 作为国际日本学的动漫研究 ――Media Mix(媒体组合)与角色共享的历史展开

     SGRA 报告 No. 92(中文版 摘抄) 第13 届SGRA 中国论坛作为国际日本学的动漫研究――Media Mix(媒体组合)与角色共享的历史展开2021年6月18日发行 〈论坛主旨〉“Media Mix(媒体组合)”——由企业主导,多位作家基于相同的角色与世界观(故事背景),同时创作出多样化的不同作品,此后爱好者们亦通过二次创作或 Cosplay(角色扮演)等形式创造性参与其中。这一手法被公认为日本以动画为中心的内容产业的典型特征。自 Marc Steinberg 出版《Anime's media mix: Franchising toys and characters in Japan》(2012)以来,媒体组合成为动画学术研究的新领域,从而备受瞩目。然而,Steinberg 的著述中尚未论及媒体组合的东亚起源,本届论坛将邀请中日两国专家就此进行探讨。  〈目录〉【开幕致辞1】董 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开幕致辞2】徐 滔(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院长) 【演讲1】 “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的日本法西斯主义起源 大冢 英志(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演讲2】 《西游记》在日本的动画“重绘”与角色变异 秦 刚(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综合讨论】 媒体组合与角色共享的历史展开 主 持 颜 淑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讨 论 古市 雅子(北京大学漫画图书馆馆长、副教授)        陈 䶮(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演讲者简介 后记 陈 䶮(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