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RA新闻(中文)

  • 欢迎参加第19届SGRA中国论坛《“琳派”的发明》

    SGRA 中国论坛以下述方式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如果您希望现场或在线参会,请提前注册。   题   目: “琳派”的发明 时   间:  2025 年 11月 22日(星期六) 北京时间下午15:00~17:20(东京时间下午16:00~18:20) 会   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501会议室与线上(Zoom)同步举行 语   言: 同声传译(日语⇔汉语) 共同主办: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后   援: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赞   助: 鹿岛建设(中国)有限公司     ※参会报名 ※1线上、线下的参加者,全员将收到Zoom会议链接。选择线下参会的各位请于当日前往会场。 ※2现场参会且非北京大学相关人员的来宾,论坛报名后,需提前向北京大学提交入校申请。会务组将会在论坛报名后,以填报的报名信息统一进行入校申请。入校申请的受理于11月18日(周二)截止(逾期请改为线上参会)。活动当天进入北京大学校园时,需出示身份证明(中国公民请携带身份证,外籍人士请携带护照)。请诸位不要忘记,随身携带证件参加论坛。 咨询:SGRA事务局([email protected])   ◆论坛主旨 公益财团法人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从2007年起,每年在北京及中国各地的大学举办SGRA中国论坛,邀请日本民间公益团体负责人参与交流。从2014年起,本论坛调整了主旨,在清华东亚文化讲座的协助下,开始面向中国各地的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者,围绕“文化与越境”为关键词探讨东北亚近现代史。今年也将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东亚广域文化史”的可能性。我们将邀请曾长期在国立近代美术馆任职的策展人古田亮教授(现为东京艺术大学大学美术馆教授),以“琳派的发明”为主题,探讨在西方影响下于近代被建构出来的美术史话语。论坛配有中日同声传译。   ◆论坛内容 【大会主持】孙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SGRA) 【开幕致辞】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SGRA) 【致辞】野田昭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演讲】古田 亮(东京艺术大学 大学美术馆)《“琳派”的发明》 【指定讨论】 讨论者: 战 晓梅(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中村丽子(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董 丽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自由讨论】 主持人:林少阳(澳门大学 历史学系/SGRA/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闭幕致辞】王中忱(清华东亚文化讲座/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科)   ◆演讲要旨 “琳派”通常被视为日本美术史的一个流派,由江户时代(1603-1868)初期活跃的俵屋宗达(1570-1643)、本阿弥光悦(1558-1637)等人开创,随后由尾形光琳(1658-1716)、酒井抱一(1761-1829)继承,并一直延续至近代。然而,这一认识有两个错误。其一,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画家曾自称“琳派”。也就是说,这个源自尾形光琳名字中“琳”字的术语,不仅在光琳之前不存在,光琳本人也未曾使用过。在酒井抱一的时代,亦是如此。“琳派”这一术语实为近代之发明。其二,江户时代的俵屋宗达、尾形光琳、酒井抱一之间,不仅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也没有狩野派那种流派的家系关系。光琳跨越时代地“发现”了宗达,抱一亦是跨越时代地“发现”了光琳。这种关系应称为“私淑”。   “琳派”在近代的发明,并非美术史研究的结果。换句话说,起初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宗达—光琳—抱一”这一美术史谱系。首先,在明治时代后期(19世纪末),在“日本主义”(Japonisme)的热潮中,光琳作为“日本风格的装饰艺术”的代表在欧洲备受瞩目。随后在大正时代(1912-1926),即20世纪初的“个性主义”这一艺术观的背景下,宗达的艺术也得到重新评价。本次报告旨在阐明:“琳派”这一美术史“传统”,与其说是美术史家书写的,不如说是在同时代的近代美术运动之中逐步被建构的。   ※论坛的详细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 汉语版 日语版   日文网页
  • 第77届SGRA论坛 “为什么要纪念战后80周年?” ~思考“后特朗普时代”的东亚~

    如下所示,第77届SGRA论坛 “为什么要纪念战后80周年?”~思考“后特朗普时代”的东亚~会议将于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为什么要纪念战后80周年?”~思考“后特朗普时代”的东亚~」 日  期: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14:00~17:00(日本时间) 会  场:稻田大学大隈纪念讲堂 小讲堂 + 线上(Zoom Webinar) 语  言: 日语・中文(提供同声传译)   联合主办: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关口全球研究会・早稻田大学先端社会科学研究所・东亚国际关系研究所   ※报名参加(入场费:免费) 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email protected]、+81-(0)3-3943-7612)     ◇举办主旨 在长达80年的战后历史中,亚洲各国根据自身的历史认知,以“终战”、“抗战胜利”、“殖民地解放”等不同表述方式,持续讲述着1945年的历史事件。亚洲各国的终战纪念日,是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反思战争历史,疗愈战争和殖民统治带来的创伤与记忆,祈愿和平的重要时刻。与此同时,亚洲各地民众也追求跨越国界的历史认知,并持续展开对话,这是值得特别关注的现象。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随着美国政权的更迭,围绕亚洲的国际局势日益复杂。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检视战后历史中对于多样性与文明间对话的尊重,以及在相互协作中对和平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论坛将从日本、中国、韩国和东南亚的视角出发,聚焦战后80年的历程,回顾日本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和解之路,共同探讨亚洲追求和平的经验,以及当今仍然存在的课题。   ◇论坛流程   总主持人: 李恩民(樱美林大学全球传播学群长)   14:00 开幕致辞 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代表) 欢迎致辞 鹫津明由(早稻田大学下一代科技经济分析研究所所长) 提出问题 李恩民   ————  第一部分  ———— 主题演讲 14:20 Ⅰ.「冷战、东北亚安全与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型」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冷战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两次重大转变,最终实现了从“革命外交”向“务实外交”的转型。与此同时,东北亚的安全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两个三角同盟之间的对立结构,逐步过渡到紧张缓和与交叉承认,并进入和平谈判的进程。 首先,在1949年至1969年的第一阶段,中国采取向苏联的“一边倒”政策,联苏抗美。由此,中国加入冷战,并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急先锋,东北亚进入南北分裂,两个三角同盟对立的局面。 接下来的1970年至1984年的第二阶段中,中国转向对美国“一边倒”的政策,联美抗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最终摆脱了美苏冷战的两级结构,东北亚也随之进入缓和时期。 最后在1985年至1991年的第三阶段,中美关系因意识形态和台湾问题而对立加剧,但另一方面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外交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转向不结盟的全方位外交。此时,中美苏之间形成了“大三角”结构,在东北亚地区,各国开始交叉承认,原有的两个三角同盟的对立局面彻底解消,和平谈判的进程也由此开启。 综上所述,中国应延续邓小平确立的的务实外交和不结盟的政策,审慎处理中美俄关系,并以推动中日、中韩关系的发展作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的基石。   14:50 Ⅱ.「从冷战到冷战:二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与日本」 藤原归一(顺天堂大学国际教养学研究科特聘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曾经将世界分裂的冷战,如今似乎正在复活。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导致了联合国对日本的占领、解除武装以及民主化,但随着美苏冷战的开始,美国以日本为据点的亚洲战略逐步展开,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进一步加剧。随着中美两国的接近,以冷战为基础的中日关系也发生了转变,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与经济关系的恢复。冷战本应已经结束,然而,至少从2008年以来,中美关系的紧张再次加剧,经历同盟体系的重组,出现了足以被称为“冷战”的国际政治分裂与固化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中美之间会出现新的紧张局势?这是暂时性的紧张,还是应当被视为长期性的对立?本报告将回顾从二战结束到第二次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并探讨这些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权力转移论”加以解释。此外,也将以福田赳夫政权和石破茂政权为线索,进一步思考日本的对华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美国的影响和主导权加以解释,并对其中是否存在差异与偏离进行探讨。   15:20               问答环节   ————  第二部分  ————   主持人: 林泉忠(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特任研究员)   15:45               开放论坛   ◇青年学者讨论: 权南希(关西大学政策创造学部教授)     LUXMIWATTANA Motoki(早稻田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科) 从泰国保守派阴谋论的分析来探讨政治断层线 在发展中国家,冷战曾对国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无论是反共还是亲共势力,其崛起与被打压往往都在冷战语境中展开,并持续塑造至今的权力结构。本报告通过分析泰国保守派的阴谋论,探讨战后及冷战框架下分析国内政治的新视角。不仅关注这些言论中所显现的当代“冷战断层线(fault line)”,亦思考是否存在超越“国家”这一传统分析单位的可能性。   野﨑雅子(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综合学术院助手) 国际秩序与知识交流——从留学生政策的变迁谈起 本次讨论聚焦近年来中、日、美三国留学生政策的变化,探讨国际秩序与知识交流之间的关系。冷战结束以来,以留学生派遣与接收为代表的知识交流,曾在构建国家间互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各国间紧张关系的加剧,知识交流领域也正面临分裂加剧的风险。本报告将结合中、日、美三国近年来的留学生人数变化与政策调整,探讨知识交流所面临的分裂危机及其克服的可能路径。   李彦铭(南山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 民间的历史认识、互信合作与通往和解之路 发言将以中日之间通往和解的过程为重点,首先确认中日官方已经达成的一定程度的和解,然后以2010年代以后的某些民间人士的历史认识为例,提出形成历史认识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二部分则以中日人士在非政府组织中的互信与合作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8任总干事=助理总干事唐虔,为实现行政、财政改革进行的合作和努力),展望和解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一些面向未来的建议。   ◇听众提问   16:50               总结・闭幕致辞 刘杰(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综合学术院教授)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   ・会议概要   ・日文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