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1月1日下午,第14届SGRA中国论坛“重新探讨作为东西思想接触圈的日本近代美术史”以在线Webinar的形式举办。近30名研究生在北京大学民主楼(原为燕京大学教堂)参加论坛。 日本时间下午4点、北京时间下午3点,论坛准时开始。常务理事今西淳子女士首先致开幕辞,随后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所长高桥耕一郎先生致辞。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稻贺繁美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中国古典与西欧绘画的理论性邂逅—重新探讨作为东西思想接触圈的日本近代美术史”。从近代前夜开始,时而宛如新型冠状病毒那样为人惧怕的西方文明开始影响东亚。绘画领域也出现了明显的中、西、日三者的往来和交错。稻贺教授通过展示精美的绘画作品,介绍了“气韵生动”、“感情移入”等美学概念以及亲历践行的时代画家。非常遗憾的是,因为电脑声音等问题,稻贺教授的声音时断时续。演讲之后,清华大学历史系的刘晓峰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塚本麿充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的王中忱教授(因公务当天未能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高华鑫教授代读)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科林少阳教授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视角进行了点评。 随后的问答环节因为电脑声音问题出现了一些中断,但是稻贺教授、同声传译以及渥美财团的工作人员奋力工作的场面,通过视频给所有参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2020年是从对新冠病毒的恐惧开始的也并不为过。由于新冠,几乎放弃了举办中国论坛的念头。8月开始,中国论坛的准备工作迅速展开。从举办形式、日期、主题到演讲嘉宾、点评人,再到论坛海报,正是得到了许多人的大力支持才得以顺利召开。为了帮助与会者的理解,稻贺先生事先发来了与演讲内容相关的很多论文,这也是此前论坛从未有过的,让人印象深刻。当天近300名参会人数也堪称中国论坛之最。在此,深表谢意。 正如再出色的美术品也会有瑕疵一样,由于声音故障,有与会者未能很好地享受演讲内容,我们诚恳接受本次教训。论坛的所有内容将以中日文合版的形式印刷成册于2021年春发行,同时发行PDF版。再次对当天的机器问题致以深深的歉意,论坛中未能听清的部分将在报告书中进行弥补。 当天的照片 问卷调查统计 日语版请点击这里 孙建军(SUN Jianjun)1990年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毕业。1993年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硕士学位。2003年国际基督教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任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化系长聘副教授。主要研究近代中日词汇交流史。专著有《近代日语的起源—幕末明治初期创制的新汉语词汇》(早稻田大学出版部)。
-
如下所示,第5V回日本・中国・韩国国史对话的可能性会议将于线上(Zoom Webinar)举行。想参加此次会议的人员,请提前登录报名。 Webinar网络会议不开启听众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请大家自由参加。
大会议题: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日 期: 2021年1月9 日(周六)下午1 点~4 点15分(北京时间)
方 法: 网络会议(Zoom Webinar)
语 言: 论坛配日中韩同声传译
主办方: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报名参加
联系我们:SGRA事务所(
[email protected]、+81-(0)3-3943-7612)
■概要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自2016年开始共举办了4届“中日韩国史对话的可能性”的圆桌会议,此次是首次尝试举办为期半日的网络会议。届时三个国家的历史研究者们将在会议上发表有关近代史中传染病的研究,并共同讨论东亚地区交流史的可能性。
为促进对话顺利进行,会议安排了中日、日韩、中韩语言的同声传译。会议举办后,我们会编辑演讲集(SGRA报告),并通过电子杂志的方式广向社会推送与会者的文章。
■大会议题:“19世纪东亚传染病的流行和社会对策”
在东亚地区持续的交流史中,探讨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中日韩三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应对对策。传染病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它经由国与国之间频繁往来的商人和使节等人群扩散开来,对许多人造成了危害。为减少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伤害度,各国都摸索了许多应对方法。为此,各国间共享了治疗传染病的医学知识,并制定了防疫相关的管制规则等。通过了解各国如何认识传染病问题,准备了何种应对措施,进而思考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其界限。
■会议流程
第1场(13 :00-14:40) 负责人: 村 和明(东京大学)
【欢迎致辞】 今西 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开幕致辞】 赵 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
【发 表】
韩国: 朴 汉珉(东北亚历史财团) 「开港期朝鲜的霍乱流行与开港场检疫问题」
日本: 市川 智生(冲绳国际大学)「19世纪后半叶日本的传染病对策和通商港口」
中国: 余 新忠(南开大学) 「中国卫生防疫的近代演变与性格」
【指定讨论】
韩国: 金 贤善(明知大学)
日本: 盐出 浩之(京都大学)
中国: 秦 方(首都师范大学)
第2场(14:45-16:15) 负责人: 南 基正(首尔大学)
【论点整理】 刘 杰(早稻田大学)
【自由讨论】 成员(国史对话项目参与者)
韩国: 李 命美(庆尚大学)、金 甫桄(嘉泉大学)、许 泰玖(天主教大学)
崔 妵姬(德成女子大学)、韩 承勋(韩国艺术综合学校)
韩 成敏(大田大学)、金 Kyong tae(全南大学)、郑 淳一(高麗大学)
日本: 向 正树(同志社大学)、四日市 康博(立教大学)
八百 启介(北九州市立大学)、大川 真(中央大学)
大久保 健晴(庆应义塾大学)、青山 治世(亚细亚大学)
平山 升(神奈川大学)
中国:郑 洁西(宁波大学)、孙 卫国(南开大学)、孙 青(复旦大学)
彭 浩(大阪市立大学)、李 恩民(樱美林大学)
客座嘉宾: 明 石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杨 彪(华东师范大学)
王 文隆(南开大学)、段 瑞聪(庆应义塾大学)
列席代表:葛 兆光(复旦大学)、祁 美琴(中国人民大学)
【总 结】 宋 志勇(南开大学)
【闭幕致辞】 三谷 博(迹见学园女子大学)
※同声传译
韩文⇔日文:李 惠利(韩国外国语大学)、安 暎姬(韩国外国语大学)
日文⇔中文: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文⇔韩文:金 丹实(自由职业)、朴 贤(京都大学)
※会议及资料详情,请参照以下链接。
・会议概要
・会议资料
-
SGRA中国论坛将通过在线(Zoom)形式进行。参会者无需打开摄像头和话筒即可参加本次在线论坛,欢迎踊跃报名。参会需事先网上注册。 题 目:“重新探讨作为东西思想接触圈的日本近代美术史”时 间: 2020年11月1日(周日)北京时间下午3点-4点30分 / 日本时间下午4点-5点30分形 式: Zoom Webinar 主 办: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协 办: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后 援: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参会报名咨询:SGRA事务局(
[email protected] +81-(0)3-3943-7612) ■论坛主旨江户时代晚期以降,西方的各种理论传入日本,此前一直以中国美术为范式的绘画方面也在吸收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西方理论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东方绘画传统和理念也影响了西方画家,这种相互影响在日本和中国又发生了重新评价的现象。本届论坛旨在厘清这些复杂的影响关系,将日本近代美术史置于东西方思想交汇的场域中进行重新把握,探讨东亚多种文化的影响关系。配有中日同声传译。 ■论坛内容主 持:孙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开幕致辞: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 【嘉 宾】稻贺繁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古典与西欧绘画的理论性邂逅—重新探讨作为东西思想接触圈的日本近代美术史” 【评 论】刘 晓峰(清华大学歴史系)塚本麿充(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王 中忱(清华大学中文系)/ 高华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代读林 少阳(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歴史学科) 【自由讨论】闭幕致辞:刘 晓峰(清华大学歴史系) ※论坛的详细内容请参考以下网址:日语汉语 ■演讲概要本演讲探讨从渡边华山到桥本关雪的日本画家如何看待中国美术理论与西方理论的对峙。特别是从詹姆斯·惠斯勒到阿瑟·卫斯礼·道等谱系中梳理“气韵生动”这一概念如何影响西方美学理论,同时综览这种影响如何因大正时期表现主义的盛行得以在日本受到重新评价并实现与“感情移入”美学的融合,最后又通过丰子恺等人传播到了中国近代美术。通过以上文脉,阐明依照中国美学评价保罗·塞尚的风潮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与之呼应一般,石涛因为将这种现象混同为西欧基督教神秘主义从而在东方研究者中间得到高度评价的缘由和经过。 ※本人非常期待本次演讲能引发踊跃讨论,在此事先介绍以下部分演讲内容相关的论文。 ◆与冈仓天心相关:稻贺繁美“冈仓天心与五浦―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特刊号的余白―”(日语)稻贺繁美“冈仓天心与印度―跨境的近代国民意识与泛亚意识形态的归趋”(日语)◆桥本关雪的周边:稻贺繁美“表现主义与气韵生动―义和团事件到大正末年之间桥本关雪的轨迹与京都支那学的周边―”(日语)◆近代南画复兴与日中交流:稻贺繁美著 王振平译“论丰子恺《中国美术在现代艺术上的胜利》与日译作品在接受西方思想时的媒介作用”(汉语)◆在圣地亚哥中日美术交流会议上的报告:稻贺繁美“日本美术与中国美术之<间>(上)出席石桥财团国际研讨会(2018年11月2-4日)”(日语)稻贺繁美“日本美术与中国美术之<间>(下)出席石桥财团国际研讨会(2018年11月2-4日)”(日语) [嘉宾简历]稻贺繁美(Inaga Shigemi)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1988年東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方向博士课程学分修满退学、1988年巴黎第七大学(新课程) 修完博士课程。博士(文学)。历任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助教、三重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后,1997年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2004年起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专业为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文化交流史。主要专著有《绘画的临界:近代东亚美术史的桎梏与命运》(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4年1月)、《绘画的东方: 从东方主义到日本主义》(名古屋大学出版会、480页、1999年)、《绘画的黄昏:爱德华·马奈殁后的斗争》(名古屋大学出版会、467页、1997年)。合著有(编著)《东洋意识:梦想与现实之间 1894-1953》(弥涅耳瓦书房<ミネルヴァ書房>、京都、2012年4月20日)、The 38t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ymposium: Questioning Oriental Aesthetics and Thinking: Conflicting Visions of “Asia” under the Colonial Empire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ymposium Proceedings38,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Kyoto, 31 March 2011(《如何认识东方美学与思维:殖民帝国统治下的亚洲观冲突—国际研讨会 第38集—》国际研究集会报告38、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京都、2011年3月31日)、(编著) 《面向跨文化理解的伦理》(名古屋大学出版会、名古屋、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