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GRA 中国论坛以下述方式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如果您希望现场或在线参会,请提前注册。
题 目: “琳派”的发明
时 间: 2025 年 11月 22日(星期六)
北京时间下午15:00~17:20(东京时间下午16:00~18:20)
会 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501会议室与线上(Zoom)同步举行
语 言: 同声传译(日语⇔汉语)
共同主办: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后 援: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赞 助: 鹿岛建设(中国)有限公司
※参会报名
※1线上、线下的参加者,全员将收到Zoom会议链接。选择线下参会的各位请于当日前往会场。
※2现场参会且非北京大学相关人员的来宾,论坛报名后,需提前向北京大学提交入校申请。会务组将会在论坛报名后,以填报的报名信息统一进行入校申请。入校申请的受理于11月18日(周二)截止(逾期请改为线上参会)。活动当天进入北京大学校园时,需出示身份证明(中国公民请携带身份证,外籍人士请携带护照)。请诸位不要忘记,随身携带证件参加论坛。
咨询:SGRA事务局(
[email protected])
◆论坛主旨
公益财团法人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从2007年起,每年在北京及中国各地的大学举办SGRA中国论坛,邀请日本民间公益团体负责人参与交流。从2014年起,本论坛调整了主旨,在清华东亚文化讲座的协助下,开始面向中国各地的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者,围绕“文化与越境”为关键词探讨东北亚近现代史。今年也将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东亚广域文化史”的可能性。我们将邀请曾长期在国立近代美术馆任职的策展人古田亮教授(现为东京艺术大学大学美术馆教授),以“琳派的发明”为主题,探讨在西方影响下于近代被建构出来的美术史话语。论坛配有中日同声传译。
◆论坛内容
【大会主持】孙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SGRA)
【开幕致辞】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SGRA)
【致辞】野田昭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演讲】古田 亮(东京艺术大学 大学美术馆)《“琳派”的发明》
【指定讨论】
讨论者:
战 晓梅(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中村丽子(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董 丽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自由讨论】
主持人:林少阳(澳门大学 历史学系/SGRA/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闭幕致辞】王中忱(清华东亚文化讲座/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科)
◆演讲要旨
“琳派”通常被视为日本美术史的一个流派,由江户时代(1603-1868)初期活跃的俵屋宗达(1570-1643)、本阿弥光悦(1558-1637)等人开创,随后由尾形光琳(1658-1716)、酒井抱一(1761-1829)继承,并一直延续至近代。然而,这一认识有两个错误。其一,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画家曾自称“琳派”。也就是说,这个源自尾形光琳名字中“琳”字的术语,不仅在光琳之前不存在,光琳本人也未曾使用过。在酒井抱一的时代,亦是如此。“琳派”这一术语实为近代之发明。其二,江户时代的俵屋宗达、尾形光琳、酒井抱一之间,不仅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也没有狩野派那种流派的家系关系。光琳跨越时代地“发现”了宗达,抱一亦是跨越时代地“发现”了光琳。这种关系应称为“私淑”。
“琳派”在近代的发明,并非美术史研究的结果。换句话说,起初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宗达—光琳—抱一”这一美术史谱系。首先,在明治时代后期(19世纪末),在“日本主义”(Japonisme)的热潮中,光琳作为“日本风格的装饰艺术”的代表在欧洲备受瞩目。随后在大正时代(1912-1926),即20世纪初的“个性主义”这一艺术观的背景下,宗达的艺术也得到重新评价。本次报告旨在阐明:“琳派”这一美术史“传统”,与其说是美术史家书写的,不如说是在同时代的近代美术运动之中逐步被建构的。
※论坛的详细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
汉语版
日语版
日文网页
-
SGRA 中国论坛以下述方式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如果您希望现场或在线参会,请提前注册。
题目: 亚洲近代美术的〈西方〉接受
时间: 2024年11月23日(周六)北京时间下午3点~5点(东京时间下午4点~6点)
会场: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多功能厅与线上(Zoom)同步举行
※如果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内参加会议,则需要在进入校园时扫描您的身份证。
语言: 同声传译(日语⇔汉语)
共同主办: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后援: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赞助: 鹿島建設(中国)有限公司
※参会报名
(不论选择何种参加方式,都会发送线上参会链接。选择线下参会的各位请于当日前往会场。)
咨询:SGRA事务局(
[email protected])
■论坛主旨
在去年举办的“东南亚近代〈美术〉的诞生”中,我们邀请了日本东南亚美术史的权威,後小路雅弘先生(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馆长)担任演讲嘉宾,了解了在东北亚地区尚未被普遍介绍的东南亚近代美术诞生的多面性。作为续篇,本次论坛我们将探讨对初期东南亚艺术家而言重要的存在——后印象派画家高更,考察在东南亚近代美术中〈西方〉是如何被接受的,其中反映了哪些问题。
■ 论坛内容
【大会主持】
孙 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SGRA)
【开幕致辞】
周 异夫(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院长、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主任)
野田昭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演讲】後小路雅弘(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馆长)
《亚洲近代美术的〈西方〉接受 —东南亚的高更主义》
【讨论】
讨论者:
王 嘉(北京外国语大学)
二村淳子(关西学院大学)
【自由讨论】
主持人:林 少阳(澳门大学历史学系/SGRA/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闭幕致辞】
王 中忱(清华东洋文化讲座/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科)
■ 演讲要旨
【演讲】後小路雅弘《东南亚近代美术的〈西方〉接受——东南亚的高更主义》
在上一次的论坛中,我们以“东南亚近代〈美术〉的诞生”为主题,介绍了在欧美列强的殖民统治下,20世纪30年代东南亚各国近代美术的诞生,探讨了各国之间共性和特性。自19世纪末兴起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自决意识的高涨等国际动向是共同的时代背景。我们主要讨论了在激荡的亚洲近代史中,近代美术运动的先驱们的追求与目标。
本次论坛,依旧以东南亚为重心,并将视野扩展至亚洲其他地区,考察亚洲近代美术的早期阶段。探讨此时的亚洲如何接受〈西方〉,亚洲近代美术面临的问题又是什么。
亚洲的近代美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欧近代美术的影响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本次论坛将关注被影响方(亚洲的近代美术)的主体性和能动的创造性。亚洲近代美术的先驱们是如何“主动”接受〈西方〉,其抱有怎样的问题意识,如何展开自主、内发的创造性?
对东南亚的艺术家们而言,后印象派的保罗·高更尤为重要。高更厌倦了成熟的西欧文明,为追寻野生的粗犷生命力,迁居南太平洋,在那里开辟了艺术风格的新天地。东南亚的艺术家们参考高更在南太平洋的作品,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来处理自身面临的问题。他们的作品展现了新国家建设的梦想,亦或是未曾见过的〈故乡〉的形象。
亚洲初期近代美术家们在高更身上看到了什么?本论坛以东南亚为中心,同时也涉及亚洲其他地区,通过分析作品,具体思考亚洲近代美术的理想与成果。
※论坛的详细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
汉语版
日语版
日文网页
-
SGRA 报告 No. 107(中文版 摘抄)
第17 届SGRA 中国论坛
东南亚近代〈美术〉的诞生
2024年6月13日发行
〈论坛主旨〉
本次论坛把目光扩展到东南亚,演讲人是日本东南亚艺术史研究的第一人——後小路雅弘先生(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馆长)。目前,东南亚的近代美术的诞生及其复杂的面向,尚未引起东北亚地区的广泛关注。本次论坛希望通过介绍东南亚早期的近代美术运动,来思考该地区与东北亚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情况。
〈目录〉
【致辞】 野田昭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演讲】 《 东南亚近代〈美术〉的诞生》
後小路雅弘(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馆长/九州大学名誉教授)
【指定讨论1】 熊 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指定讨论2】 堀川理沙(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 对指定讨论的回应】 後小路雅弘(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馆长/九州大学名誉教授)
【自由讨论】 主持人: 林 少阳(澳门大学历史学系/SGRA/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教授)
【闭幕致辞】 赵 京华(清华东亚文化讲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讲师简介
代后记 ─孙 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 SGRA)
〇同声传译(日语⇔汉语):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 SGRA)
※ 所属・职称以本论坛举办时为准
-
SGRA 报告 No. 102(中文版 摘抄)
第16 届SGRA 中国论坛
“现代”之冲击与百年亚洲: 异中有同、嬗变而流转之全球化
2023年6月14日发行
〈论坛主旨〉
2021年的论坛山室信一老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以『アジアの思想史脈―空間思想学の試み』(人文書院,2017 年。徐静波译《亚洲的思想史脉——空间思想学的尝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计划于近期出版)以及《走向摩登语的世界——通过流行语探索近现代》(岩波新书,2021年)等专著为线索进行了题为《亚细亚(ASIA)如何被构建,摩登(MODERN)造就怎样的变化?》的演讲。作为续篇,本次论坛将对上次提出的空间理论、时间理论、性别理论中的理论转向的具体出现进行思考,并探讨其对生活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以及其如何与我们现在的时空感觉、身体感受性、伦理规范等相通的问题。
〈目录〉
【致辞】 野田昭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演讲】 “现代”之冲击与百年亚洲:
异中有同、嬗变而流转之全球化 山室信一(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评论1】 今天阅读山室信一先生的意义 陈 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评论2】 对山室教授演讲的一点感想 高 华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回应】 听取评论后的感想 山室信一(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自由讨论】
主持: 林 少阳(澳门大学历史系/ SGRA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讨论:
陈 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高 华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山室信一(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闭幕致辞】 刘 晓峰(清华东亚文化讲座/清华大学历史系)
演讲者简介
代后记
-
SGRA 中国论坛将以下述方式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如果您希望现场或在线参会,请提前注册。
题目:“东南亚近代〈美术〉的诞生”
时间: 2023年11月25日(周六)北京时间下午3点~5点(东京时间下午4点~6点)
会场: 线下(渥美财团大厅、北京大学会场)与线上(Zoom Webinar)同步举行
※渥美财团大厅:https://www.aisf.or.jp/jp/map.php
※北京大学会场:仅限北京大学人员
语言:论坛配日中同声传译
共同主办:
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
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
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后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赞助:鹿岛建设(中国)有限公司
※参会报名
(不论选择何种参加方式,都会发送线上参会链接。选择线下参会的各位请于当日前往会场。)
咨询:SGRA事务局(
[email protected] +81-(0)3-3943-7612)
■ 论坛主旨
本次论坛把目光扩展到东南亚,演讲人是日本东南亚艺术史研究的第一人——後小路雅弘先生(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馆长)。目前,东南亚的近代美术及其复杂的情况,尚未引起东北亚地区的广泛关注。本次论坛希望通过介绍东南亚早期的近代美术运动,来思考该地区与东北亚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情况。
■ 论坛内容
【大会主持】孙 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SGRA)
【开幕致辞】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SGRA)
【致辞】野田昭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演讲】後小路雅弘(北九州市立美术馆馆长)
《东南亚近代〈美术〉的诞生》
【指定讨论】
讨论者:
熊 燃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堀川理沙(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自由讨论】
主持人:林 少阳(澳门大学历史学系/SGRA/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闭幕致辞】赵 京华(清华东亚文化讲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〇同声传译(日语⇔汉语):丁 莉(北京大学)、宋 刚(北京外国语大学/SGRA)
■ 演讲要旨
东南亚的近代美术约略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此时,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已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的近代美术运动虽未产生联动效应,但处于同一个国际背景之中,那就是19世纪末以来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民族自决意识的逐渐高涨。
在菲律宾,以留美归国的埃达德斯(Victorio Edades,1895-1985)为中心组成了“13现代人(Thirteen Moderns)”画家联盟,推动了菲律宾近代美术的诞生。在荷兰占领的东印度群岛,倡导这一运动的主力军是画家苏佐佐诺(S.Sudjojono,1913-1985)和印度尼西亚画家协会“普鲁萨吉”(PERSAGI, Persatuan Ahli-Ahli Gambar Indonesia的缩写)。在新加坡,留法归国者则组成了华人美术研究会。该组织与以华侨教育为目标的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一同推动了当地的近代美术运动。在非殖民地的泰国,聘请的意大利雕塑家费罗奇(Corrado Feroci, 1892-1962)创立了国立美术学校;而在法属印度支那,法国画家塔尔杜(Victor Tardieu, 1870-1937)也创立了美术学校并致力于美术教育。两所学校初期的毕业生成为了各自近代美术诞生的主要推动者。
20世纪40年代,东南亚各地近代美术运动的萌芽因日本军队的侵攻和占领而中断,其美术近代化的完全实现要等到20世纪50年代各国实现民族独立之后。
这些东南亚早期近代美术运动的先驱者所追求的理想是什么,他们又面临怎样的问题?在20世纪的上半叶,在充满巨变的亚洲近代史的洪流中,这些先驱者在与什么进行抗争,他们的思想是什么?此次演讲将关注各国的共性和差异,解读上述问题。
※论坛的详细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
汉语版
日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