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類
欢迎参加第18届SGRA中国论坛“〈琳派的〉发明”
SGRA 中国论坛以下述方式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如果您希望现场或在线参会,请提前注册。
题 目: “琳派”的发明
时 间: 22025 年 11月 22日(星期六)
北京时间下午15:00~17:20(东京时间下午16:00~18:20)
会 场: 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楼501会议室与线上(Zoom)同步举行
语 言: 同声传译(日语⇔汉语)
共同主办: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后 援: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赞 助: 鹿島建設(中国)有限公司
※参会报名
※1线上、线下的参加者,全员将收到Zoom会议链接。选择线下参会的各位请于当日前往会场。
※2现场参会且非北京大学相关人员的来宾,论坛报名后,需提前向北京大学提交入校申请。会务组将会在论坛报名后,以填报的报名信息统一进行入校申请。入校申请的受理于11月18日(周二)截止(逾期请改为线上参会)。活动当天进入北京大学校园时,需出示身份证明(中国公民请携带身份证,外籍人士请携带护照)。请诸位不要忘记,随身携带证件参加论坛。
咨询:SGRA事务局([email protected])
◆论坛主旨
公益财团法人渥美国际交流财团关口全球研究会(SGRA)从2007年起每年在北京及中国各地的大学举办SGRA中国论坛,旨在介绍日本民间人士开展的公益活动。从2014年起,本论坛调整了主旨,在清华东亚文化讲座的协助下,开始面向北京及中国各地的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者,围绕“文化”“越境”等关键词探讨以中日韩为中心的东北亚近现代史。今年也将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东亚广域文化史”的可能性。我们将邀请曾长期在国立近代美术馆任职的策展人古田亮教授(现为东京艺术大学大学美术馆教授),以“琳派的发明”为主题,探讨在西方影响下于近代被建构出来的美术史话语。论坛配有中日同声传译。
◆论坛内容
【大会主持】孙建军(北京大学日本语言文化系/SGRA)
【开幕致辞】今西淳子(渥美国际交流财团/SGRA)
【致辞】野田昭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演讲】古田 亮(东京艺术大学 大学美术馆)《“琳派”的发明》
【指定讨论】
讨论者:
战 晓梅(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中村丽子(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
董 丽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自由讨论】
主持人:林少阳(澳门大学 历史学系/SGRA/清华东亚文化讲座)
【闭幕致辞】王中忱(清华东亚文化讲座/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科)
◆講演要旨
“琳派”通常被视为日本美术史的一个流派,由江户时代(1603-1868)初期活跃的俵屋宗达(1570-1643)、本阿弥光悦(1558-1637)等人开创,随后由尾形光琳(1658-1716)、酒井抱一(1761-1829)继承,并一直延续至近代。然而,这一认识有两个错误。其一,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画家曾自称“琳派”。也就是说,这个源自尾形光琳名字中“琳”字的术语,不仅在光琳之前不存在,光琳本人也未曾使用过。在酒井抱一的时代,亦是如此。“琳派”这一术语实为近代之发明。其二,江户时代的俵屋宗达、尾形光琳、酒井抱一之间,不仅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也没有狩野派那种流派的家系关系。光琳跨越时代地“发现”了宗达,抱一亦是跨越时代地“发现”了光琳。这种关系应称为“私淑”。
“琳派”在近代的发明,并非美术史研究的结果。换句话说,起初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宗达—光琳—抱一”这一美术史谱系。首先,在明治时代后期(19世纪末),在“日本主义”(Japonisme)的热潮中,光琳作为“日本风格的装饰艺术”的代表在欧洲备受瞩目。随后在大正时代(1912-1926),即20世纪初的“个性主义”这一艺术观的背景下,宗达的艺术也得到重新评价。本次报告旨在阐明:“琳派”这一美术史“传统”,与其说是美术史家书写的,不如说是在同时代的近代美术运动之中逐步被建构的。
※论坛的详细内容请参考以下链接:
汉语版
日语版
日文网页